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中国文化中的鸡与中国的鸡文化
点击上方 “大连文化眼”关注!
中国人养鸡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北方就已经开始养鸡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也是从鸡演化而来的。在民俗文化中,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先秦文献中涉及到鸡的事例很多,并被列为六畜、六牲之一。在古典诗词中,鸡也是出镜率最高的家禽。在鸡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与鸡有关的那些事儿。
民俗文化中的鸡:五德兼备几近完美
在计时工具发明之前,鸡是天然的报时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祭品。《周礼·春官》中有“鸡人”一职,“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正因为鸡能司晨,所以古人经常把鸡鸣看作是阴阳交割的标志,把鸡看得很神圣。在二十八星宿里,还专门给了鸡一个位置,叫昴日星君。在小说《西游记》中,鸡还客串抓了一次蝎子精。
《鸡年有余》(作者:韩月琴)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相鸡术”,《庄子·逸篇》中“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是关于相鸡术的最早记载。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相鸡经》,这说明在当时,相鸡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汉代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认为“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鸡又与“吉”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雄鸡一直是历代文人和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在民俗文化中,鸡还有驱毒辟邪的含意。端午时节,随着天气变暖,民间认为蛇、蜈蚣(又一说:蜘蛛)、蝎子、蜥蜴、蟾蜍等“五毒”也开始滋生。所以过端午除了要系五彩线、饮雄黄酒、挂艾蒿之外,还要张贴“鸡食五毒”之类的剪纸。
鸡食五毒剪纸
鸡在我国古代的地位相当高。道教认为鸡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物种:天地初开第一天就产生了鸡,其后依次为猪、羊、狗、牛、马,到第七天才产生了人,正月初八产生了谷物。所以正月初一又叫鸡日。
鸡在民间还有“富足”的含义。早在春秋战国,我国吴越一带的养鸡事业就已十分发达。吴王夫差曾在江苏吴县筑3个周围10多里的城池,专门用来养鸡,后来越王勾践也大量养鸡。《孟子·梁惠王上》在谈到小康家庭的标准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981年 辛酉年邮票
到了汉代,社会上不乏将孟子的理想付诸实践之人。渤海太守龚遂要求每家养“两只母猪,五只母鸡”;南阳太守召信臣的标准相对较低,要求每家“养猪一只,母鸡四只”,以满足祭祀之需。《列仙传》也记载了一位“养鸡高手”的故事:“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呼即别种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结婚办酒席,还讲究有鸡有鱼。如果是整鸡整鱼就更好了,民间称之为“囫囵鸡”、“囫囵鱼”。一是取“吉”、“余”之意,二是取富足之意。
历史记忆中的鸡:引起风波的战斗“鸡”
鸡作为诗歌的主角出现,始于魏晋,兴于唐代。此时斗鸡开始盛行,描写斗鸡实况的诗歌也大量出现,其中以曹植的《斗鸡诗》写得最为生动:
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有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曹植所说的以狸膏涂斗鸡头,在《庄子》里就有过记载。而“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也出自《庄子·达生篇》之中。这说明早在先秦时代,斗鸡就非常流行了。
到了唐代,斗鸡之风尤为狂热,甚至还引起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为沛王鸡助兴。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很生气,认为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遂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就斥出沛王府。后来王勃英年早逝,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
陕西凤翔泥塑《生肖鸡》
据记载,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还把唐朝推行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并在日本宫廷中效仿。而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都写过与斗鸡有关的诗篇。
据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记载,“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立鸡坊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玄宗即位后,在宫中设“鸡坊”,置专职养鸡、驯鸡者,专门饲养和训练斗鸡。一名叫贾昌的小孩,因善于调驯斗鸡,被玄宗看中,招入宫中,备受宠爱,成为鸡坊头目。于是时人慨叹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现在河南省宝鸡市还有斗鸡台,当为唐代斗鸡的遗址。晚唐诗人李商隐《马嵬》中有“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一联,专门感叹此事。
李长吉诗中的鸡:一声长啼穿越千年
与鸡有关的最有名的诗句,当数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居长安期间,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为数不多的昂扬向上的诗句。
《大吉图》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有“诗鬼”之称。
到了现代,毛泽东对李贺同样推崇备至,并在诗中多次化用李贺的诗句,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等等。“雄鸡一唱天下白”虽然出自李贺的诗句,但诗意更为壮阔高远,改用“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正如郭沫若所评论的那样:“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雄鸡一声天下白》
“雄鸡一唱天下白”出自《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该词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期间。1950年10月3日晚,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聚会,向毛主席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于是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一首,“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呈送后排的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用毛笔在宣纸上手书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回赠柳亚子。
历代画家中喜欢画鸡的不乏其人,而以徐悲鸿最为出名。徐悲鸿作画,不论画马、画鸡或其他动物,都是有所寄托,有所寓意。他笔下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用来颂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创作了多幅以《雄鸡一声天下白》为题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李贺这句诗的欣赏。此外,徐悲鸿还于1937年、1945年分别创作了《风雨鸡鸣》、《大吉图》,用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激励仁人志士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风雨鸡鸣》
手机扫扫 码上分享
上一篇:大公交
下一篇:又一颗小行星以中国人命名:456677号叶培建星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相鸡术”,《庄子·逸篇》中“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是关于相鸡术的最早记载。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相鸡经》,这说明在当时,相鸡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汉代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认为“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鸡又与“吉”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雄鸡一直是历代文人和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在民俗文化中,鸡还有驱毒辟邪的含意。端午时节,随着天气变暖,民间认为蛇、蜈蚣(又一说:蜘蛛)、蝎子、蜥蜴、蟾蜍等“五毒”也开始滋生。所以过端午除了要系五彩线、饮雄黄酒、挂艾蒿之外,还要张贴“鸡食五毒”之类的剪纸。
鸡在我国古代的地位相当高。道教认为鸡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物种:天地初开第一天就产生了鸡,其后依次为猪、羊、狗、牛、马,到第七天才产生了人,正月初八产生了谷物。所以正月初一又叫鸡日。
鸡在民间还有“富足”的含义。早在春秋战国,我国吴越一带的养鸡事业就已十分发达。吴王夫差曾在江苏吴县筑3个周围10多里的城池,专门用来养鸡,后来越王勾践也大量养鸡。《孟子·梁惠王上》在谈到小康家庭的标准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到了汉代,社会上不乏将孟子的理想付诸实践之人。渤海太守龚遂要求每家养“两只母猪,五只母鸡”;南阳太守召信臣的标准相对较低,要求每家“养猪一只,母鸡四只”,以满足祭祀之需。《列仙传》也记载了一位“养鸡高手”的故事:“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呼即别种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结婚办酒席,还讲究有鸡有鱼。如果是整鸡整鱼就更好了,民间称之为“囫囵鸡”、“囫囵鱼”。一是取“吉”、“余”之意,二是取富足之意。
历史记忆中的鸡:引起风波的战斗“鸡”
鸡作为诗歌的主角出现,始于魏晋,兴于唐代。此时斗鸡开始盛行,描写斗鸡实况的诗歌也大量出现,其中以曹植的《斗鸡诗》写得最为生动:
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有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曹植所说的以狸膏涂斗鸡头,在《庄子》里就有过记载。而“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也出自《庄子·达生篇》之中。这说明早在先秦时代,斗鸡就非常流行了。
到了唐代,斗鸡之风尤为狂热,甚至还引起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为沛王鸡助兴。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很生气,认为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遂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就斥出沛王府。后来王勃英年早逝,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
据记载,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还把唐朝推行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并在日本宫廷中效仿。而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都写过与斗鸡有关的诗篇。
据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记载,“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立鸡坊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玄宗即位后,在宫中设“鸡坊”,置专职养鸡、驯鸡者,专门饲养和训练斗鸡。一名叫贾昌的小孩,因善于调驯斗鸡,被玄宗看中,招入宫中,备受宠爱,成为鸡坊头目。于是时人慨叹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现在河南省宝鸡市还有斗鸡台,当为唐代斗鸡的遗址。晚唐诗人李商隐《马嵬》中有“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一联,专门感叹此事。
李长吉诗中的鸡:一声长啼穿越千年
与鸡有关的最有名的诗句,当数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居长安期间,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为数不多的昂扬向上的诗句。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有“诗鬼”之称。
到了现代,毛泽东对李贺同样推崇备至,并在诗中多次化用李贺的诗句,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等等。“雄鸡一唱天下白”虽然出自李贺的诗句,但诗意更为壮阔高远,改用“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正如郭沫若所评论的那样:“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雄鸡一唱天下白”出自《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该词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期间。1950年10月3日晚,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聚会,向毛主席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于是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一首,“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呈送后排的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用毛笔在宣纸上手书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回赠柳亚子。
历代画家中喜欢画鸡的不乏其人,而以徐悲鸿最为出名。徐悲鸿作画,不论画马、画鸡或其他动物,都是有所寄托,有所寓意。他笔下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用来颂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创作了多幅以《雄鸡一声天下白》为题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李贺这句诗的欣赏。此外,徐悲鸿还于1937年、1945年分别创作了《风雨鸡鸣》、《大吉图》,用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激励仁人志士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中国人养鸡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北方就已经开始养鸡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也是从鸡演化而来的。在民俗文化中,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先秦文献中涉及到鸡的事例很多,并被列为六畜、六牲之一。在古典诗词中,鸡也是出镜率最高的家禽。在鸡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与鸡有关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