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温暖在我心里】/ 何秋江
祖母的温暖在我心里
何秋江
十几年前,大哥的作品《说说我们的祖母》连发十期,读来十分 亲切感人,至今记忆犹新。
祖母的一生十分坎坷,我们的祖父过早离世,让祖母一人拉扯着我们父辈的二子一女度日。没有家产,没有帮衬,也没处依附,就靠祖母一双勤劳的手做衣裁缝,勉强糊口,个中艰难心酸不言而喻。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一个小脚女人有如此担当,实在是少之又少,可以想象定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她,那就是爱。她用爱换来生命的尊重,用爱哺育着儿女,用爱支撑着自己的一个世界。
情在浓缩,爱在延续,祖母自打有了长孙以后,孙子一个接着一个。 贫困的家境需要我们的父母日日为之奔波,照看我们兄妹的重担就落在了祖母身上,我们都是刚从母亲的怀抱出来,又投入了祖母的怀抱。穷惯了的祖母也苦惯了,沉重的家务好像也能轻松应对,洗衣做饭加看护,忙的不亦乐乎,只要有一点空闲也不闲着,拿出放针线的篾做的箩,穿针引线,拼拼接接,缝缝补补,把大的改成小的,把长的改成短的,把棉的改成单的。
我清楚地记得,从 我记事起到16岁,从没穿过一件新衣裳,都是祖母改过来,改过去的旧衣裳。到我10岁的时候,对自己的穿着也开始有要求了,尽管祖母针线活不错,但毕竟没有洋机踏的好,我要求衣裳的口袋,袖口,门襟,下摆要切明线,要象洋机踏出来的一样,一针连一针很好看,祖母同意了,说试试看,就一针一针地缝,做得特别认真,针脚走得齐齐正正,虽然没有缝纫机那样的整齐划一,但已经是疏密一致了,手工超一流,衣服穿出去常常可以假乱真。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就是说我大哥新三年,二哥旧三年,轮到我就是缝缝补补的了,既然是缝缝补补了,我要求大刀阔斧地改,祖母总能遂愿,我还常催她快一点,她就会很抓紧,总会优待我,似乎有VIP的感觉了,不过祖母也给我提出了条件。:要求我每天早上烧早饭,我答应了。
每天早上天不亮祖母就催我起床,下楼时还伸手不见五指,只能拉着扶手慢慢地摸着走,进得灶间,点亮油灯,把昨天的剩饭倒入锅里,加足水,然后生火,先用易燃的软草点燃,再用棉花梗等硬点的柴,把灶膛烧的通红。一年四季都这样做,大概有3_4年的时间。
离我家灶台约3米距离就是另一家了,两家之间没有隔墙,开放式的,每天我们几乎是同一时间做早饭,她们家是宝珠她妈烧早饭,我们一般不讲话的,不过有时她在批评宝珠他们时会表扬我,成了她的炮弹。烧好泡饭后就去打一块生豆腐,上面淋点酱油,有时候就切点咸菜,最好的时候就是咸鸭蛋拌生豆腐。
我家住的那个 曹家厅就是现在的那种棚户区,住在这里的人家都比较穷,我们家人口多,是真穷,宝珠家呢,她爸修脚踏车,她妈织麻布,应该有点积蓄,但是炒菜不放油,她们是装穷,还有金阿毛家,他家小孩的鼻子上都发亮光,油水足,他们开一南货店,咸肉,咸鱼吃得多,他们家不穷但也叫穷。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小镇富人不多,贫富悬殊不大,所以社会是和谐的,照样有快乐,照样有笑声,时常有越剧团来唱戏,凭票看戏,我们总是等开场以后个把小时才进去,(这个时候不要票了)。有时候也有电影放的,我们看不要钱的那种,就是坐在银幕的背面看,人还少,没人挡,就是声音太响了,看完电影耳朵嗡嗡作响。还有就是早上时常有街头宣传,都是以歌唱的形式来宣传的,也能吸引不少人,一把二胡拉个紫竹调,配上词就开唱,记得梅老师老唱,至今我能还原当时的场景,理发店门口,两条长凳,一条坐着拉二胡的琴师,一条站着梅老师,她唱时习惯昂着头,有点象刘胡兰就义的气势。
每天一到晚上,总有故事会等着我们,我们都睡楼上,十二平米房间,两张舖,四个人,祖母,小妹睡一头,我睡祖母脚后头,二哥临时搭的舖。我们睡下来以后,故事会就开始了,当然是祖母主讲了,她讲故事真叫拈手即来,脱口而出,而且很生动,有声调,语气,顿挫,可以说是生灵活现,维妙维肖。但是祖母讲了这么多年故事,我一个也没记完整,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听完她的故事,开讲才5分钟我就朦朦胧胧的了,进入梦乡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所以祖母讲故事又多了一个经验,她讲讲停停,每隔约莫5分钟她就试探着问:“阿江,你困着了伐?”,象这种提问我最多只能回答一次,10分钟内我肯定睡着了,这就叫故事王敌不过瞌睡虫。
祖母的故事我听了这么多年,虽然我没有记住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我却感到有祖母的陪伴,呵护是多么的幸福,她用柔弱的身躯为我们遮挡风雨,不仅温暖了我的身,更温暖了我的心。
尽管贫穷时常会有饥寒相伴,但在祖母的怀抱里我感觉到的只有温暖,炽烈的爱……
何秋江 于长沙
2018—3—26
作者简介:何秋江 男 1944年生人 浙江海宁籍 退休执业医师 喜欢阅读 近年开始练笔
主 编 : 张 彦
执行主编 : 槐自强 巨石
郭 旭 韩晓
顾 问 :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