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入药镜

​崔公入药镜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铅龙升,汞龙降,驱二物,勿纵放。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汞不老。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是性命,非神气,水乡汞,只一味。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运,默默举。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视昏晓。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初结丹,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密密行,句句应。

崔希范,号至一真人,唐末五代气功学家,著有《入药镜》丛书。据《道藏》收载有四种:《天元入药镜》、《入药镜上篇》、《入药镜中篇》、《解注崔公入药镜》。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以歌诀形式出现的《崔公入药镜》。

所谓“药”,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精、气、神。

所谓”入药”,按持一定程度炼养精气神,其逐步炼养的过程就叫“入药”。

所谓“镜”,指人心如镜之明。要求心神—尘不染,莹净内明。

因此,“入药镜”就是讲“内丹”气功。现将《崔公入药镜》歌诀录此,并参照元代内丹大师王道渊的注解,浅释其含义,以便初学者掌握。

吕祖评赞《入药镜》的诗: 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 阴虎还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先天炁 后天气,得之者 常似醉。 得炁常似醉,醉里有乾坤。    关闭眼睛。在脑海中关闭眼识。 关闭嘴巴。在脑海中关闭口识。 换个角度看世界,辟谷时你才不会被饿死。不融入其中 你永远不知道 另一片天空是啥样的.   

(0)

相关推荐

  • 苏东坡释《龙虎诀》:“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

    <龙虎诀>:"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给子田的信中,提到了<龙虎诀>并解释了"龙虎铅汞"的 ...

  • 崔公《入药镜》

    散修行者第一课,背书! 崔公入药镜,两百余字,易记好懂,先背下来,有空就反思一下,会有所得. <入药镜>基本上就是筑基前的内丹修行法的纲目.所有的内丹筑基修行法都可依此为判断真伪的标准,这 ...

  • 古籍:道家《崔公入药镜》[元代]王玠.原文及注解

    煮 江 湖 一 杯 . 戏 乾 坤 疏 味 <入药镜>云:"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三丰翁云:"谁知静里乾坤大,我爱壶中日月长."又云: ...

  • 崔公入药镜注解(混然子注)

    ​崔公入药镜注解(混然子注) 崔公入药镜注解序 神仙之学,岂凡夫俗子之可闻.必是大根大器决烈丈夫.明眼高士之可为也.且夫学者为者何事?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然虽如是,宣尼若不遇老子亲 ...

  • 《入药镜》功诀解析:因看崔公入药镜,令我心地转分明(长生证道)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 采编整理:长生证道 当代<入药镜>功诀解析 作者:佚名 崔希范,号至一真人,唐末五代气功学家,著有<入药镜> ...

  • 解注崔公入药镜白话版(一)

    解注崔公入药镜白话版(一) 南宋 了真子萧廷芝原著 无始洞 转述 先天炁,后天炁, 先天炁就是天元一炁,从天枢的位置上同贯注进来.后天炁就是地元一炁,从地枢的位置下面贯注进来. 得之者,常似醉. 倘使 ...

  • 崔公入药镜

    入药镜>,唐崔希范著.<宋史·艺文志>录有<崔公入药镜>三卷.今<正统道藏>中存四种,即<道枢>卷三十七所收<入药镜上篇>.<入 ...

  • 崔公入药镜注解

    神仙之学,岂凡夫俗子之可闻.必是大根大器决烈丈夫.明眼高士之可为也.且夫学者为者何事?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然虽如是,宣尼若不遇老子亲授,故无犹龙之叹.瞿昙不是古圣再来,岂有出世之见 ...

  • 【崔公让:温阳化瘀-治脱疽 闭塞性动脉硬化】

    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以脾 ...

  • 『名医经验』崔公让周围血管病临证精粹(2)温阳化瘀治闭塞性动脉硬化

    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以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