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很经典的一首禅诗,初读觉得很一般,长大后才真正读懂!

最近在读梁启超先生撰写的《王安石传》,以前对于王安石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变法”,通过这部传记,才发现王安石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除是一位改革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样入选了唐宋八大家,名气可与当时的欧阳修,以及苏轼相比肩。只不过由于他搞了一个“变法”,使得很多人在提起王安石后,脑海里立马会想到“熙宁变法”,反而是忽略了他文学家的身份,其实无论是文章,还是诗词,那都是有着超高的造诣。

王安石的一生致力于改革变法,这在很多看来,他是在追求功名利禄,其实从王安石的做法,还有他高尚的品格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希望可以北宋变得更加强大,所做的一切没有半点私心。只不过900多年来,人们对于王安石的产生了偏见,受到了一些评论的影响。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因为有名人的评价,便随波逐流以此来判断一个历史人物,这样很显然是愚蠢的做法。

那我个人认为王安石是北宋最伟大的改革家,也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是超越那个时代。仅以那首《登飞来峰》就足以看出王安石的伟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在境界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写出这么有气势,另外还有担当的诗句。所以不应该人云亦云,要全面去了解王安石,才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公元1021年生于江西临川,逝世后追封荆国公,谥号“文”。少年时代的王安石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由于父亲担任了一个小官职,家境还算富裕,因此,王安石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6岁时他跟顺父亲离家前往京城,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还遇到了同为江西人的曾巩,经由他的推荐结识了文坛领袖欧阳修。

21岁时王安石进士及第,正式步入官场,为了能够锻炼自己,他主动请求到地方,为日后改革变法打下了基础。在地方任上,王安石体察民情,并且是亲力亲为,很快就有政绩。由于他名气大,连当时还是皇子的宋神宗对他都极为崇拜,当他继位之后立马接见王安石,还破格提拔;于是开始大力改革,历史上称为“熙宁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举步维艰,当时的保守派全部都站出来反对,由此经历了两次拜相,两次罢相。晚年王安石退守江宁,在那里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时候王安石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接连写下传世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组诗《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第一篇就是一首很典型的禅诗,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全诗意境高远。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宋代:王安石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这首诗可以说是王安石晚年的真实写照,当时他被很多人抨击,社会上流传了各种编排他的坏话,可是他并没有出面反击,而是用沉默去应对,让各种评论和攻击交于后世,不得不说王安石是很有智慧,正是经历了900多年,可是现在人们依旧还是在谈论他,把他当成了精神领袖,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全诗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其实会觉得很一般,读这样的作品还是要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不然的话还真理解不了,“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开篇这两句就很趣,也比较好理解,而到了下面的几句,体现出了王安石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认为瓦片打破了我的头,但是那瓦片也碎,这主要还是怪我的头。这也正是王安石的伟大之处,也是告诉了世人,世间万物共生共存,而我们应该要宽容一切,众生造众恶,那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爱心去化解。

王安石在结尾正是劝慰了世人,一切的恶其实本质上来自内心,但是我们应该要多去修行,把恶去除,适当的宽容,正是对于自己最好的修行,应该事事斤斤计较,要拿得起放得下,无论别人怎么伤害了自己,一定要用饶恕对方,这才是君子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