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环境,人类是否罪过? 2024-08-04 14:13:49 金成阅读第1086天忘记是哪位大佬说过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曾记得初中学历史的时候,看到登上美洲土地的欧洲人,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还有那长达近两百年的黑奴贸易,皆是让我感到寒心。彼时得我尚不明白,为何都是人类,会有这样事情发生。 等到长大点,看到那些恐怖组织的各项行为,尤其是某个组织发布过一次集体斩首的视频,更是让全世界噤声。那些为了一己之利,便可发动战争,而不顾己国他国人民之苦,得到的又能是什么呢?不过是深陷泥沼,难以自拔。当我再翻开人类的发展进程,从远古的眼光再来审视如今,会发现,这一切不是现在或者近代发生,而是从最早的基因里面就已经展现。一、发展是否等于种族灭绝?往后的不说,在15000年前到9000年前,人类的老祖宗智人的脚步,已经遍布了世界上除南北极以外的大多数土地。扎根千年之后,除了人类种群的壮大,带来的就是丛林变成平原,无数动物的灭绝。当我们回首去看,确实觉得残忍,作者在书中可以说是血泪控诉的情景。只是,其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是相当有趣:“如果智人没有到过澳大利亚,那么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袋狮、双门齿兽还有巨型袋鼠在这片土地悠然自在”。我觉得也不用回避既定的事实,但是我想,彼时的智人没有到达澳大利亚,想必后面也会有人到;如果还是没有人到,想必也不会有见到。因为一旦见到,那就会有循环往复。实际上不用争辩,但是就其发生的事情而言,有几点是需要明确的。1. 大多数人的人类相对更喜欢在平原生活,当遇到了丛林密布的地方,最方便的就放火烧林。当然,这样一来,就会有些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丧生,同时打破了丛林中的生物链;2. 人类必须要去清理某些动物,原因很简单。智人那时已经有了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感觉到这类动物可能会带来威胁,同时又可以提供食物的时候,那就只剩下硬刚了。所有在说人类和动物可以也应该和平相处的人,想必对于那些许久之前被老虎,狮子,鳄鱼当成点心的人类也是漠然吧; 3. 灭绝的这个事实无法回避,作者也说到因为贪婪。只是我在想,彼时的人类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灭绝动物?我觉得这是一个疑问。就像工业社会的兴起,有多少人意识到那些排出的黑烟会让动植物死亡,给人类带来呼吸道疾病?当意识到的时候,可能才会有所谓的措施;4. 相比较而言,人类多了一项功能,就是反思。和朋友聊到的这一点,是让我觉得比较实在的。我们之前做过的事,回头看,发现不对,能够重新思考进行调整。暂且不说效果如何,至少能够开始改变去做,也是极好的一件事情。其实自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传播之后,我们再去看待这个世界,会发现冷漠许多,也可以说是理性许多。任何你觉得不忍心的事情,都可以用一句“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可以解释。最早的人类在野外采集的时候,被动物干掉,在我近三十年的生命中,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一句为此发出声音的文章!!那些人可怜吗?我觉得是可怜的,不是他们被动物吃掉可怜,而是那吃掉他们的动物被族人砍杀之后,后人居然有为那动物伸冤?人应该怀有慈悲之心,怜悯世人,怜悯万物,只是同时需要明白,天生万物,自有其循环。也不要用那虚伪的仁慈,提到加入了人类这个变量之后,生态变得如何。须知,人类也是地球上自然繁衍的物种之一,之所以是人类,也是自然造就的结果。我想到了美国的感恩节吃火鸡。这个节日的起源是那么的悲喜剧:一群人快要饿死,突然出现一群火鸡,大家非常开心地把火鸡干掉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后来出现感恩节,继续吃火鸡……这个逻辑我一直没有想明白,也许故事是杜撰的,也许是真的,那也没关系。因为永远不缺为火鸡鸣冤照样过感恩节的人,也永远不缺那些继续吃着火鸡大餐,讨论环境保护的人。二、农业革命是场骗局吗?这个问题我也有点迷糊。也许是因为自己在最早的生活中,接触的就是农业社会的认知,同时告诉我们的,就是农业社会是一种进步,对比游牧社会而言。最后是否进步了,我不知道,但是对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形态,可以进行一些这样的对比。1. 最根本的区别是,一个是固定了的,一个是移动的。这样造成哪些影响呢?(1)灵活性有明显区别。农业社会固定之后,一旦碰到了干旱、洪涝、蝗灾基本上就是完全死翘翘。原因很简单,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等死。至于逃荒这种操作,首先很难出现,故土难离,其次逃荒死的可能性也更高。游牧社会其实也会有天灾,但是他们随时迁徙,择水而居。到了一个地方,就放着牛马羊,这片土地的草吃的差不多了,那就换个地方。遇到天灾,相对而言,逃难的灵活性大点,至少嘛,交通工具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能够存活的时间相对更久。(2)群体的认同感会有区别。游牧民族由于到处流动的特征,所以凝聚力方面相对而言弱点(至于战斗力,那是另外一个考量)。而农业社会基本上在一个地方扎根之后,就会形成乡族,紧密抱成一团,共同进退,当然内斗无论哪里,都会存在。2. 食物的丰富性,造成身体发育的不同。对比最早的采集行为,农业社会的人容易被批斗为食物过于单一,首先会有食物短缺引发的粮荒危机,其次就是营养价值可能不一定跟得上,造成免疫力下降。相比而言,游牧社会主要是肉、奶为食,其实也算不上食谱多么丰富,但是相比较而言,摄入的能量不是一个层次。也就造成这两类社会的人,身体素质存在明显差异。 3. 战斗力的不同。由于前面的身体素质,首先会造成了战斗力的差异。其次,由于两类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同,到处迁徙的面对的社会风险更大,也就从心性上就更好勇斗狠。所以纵观整个历史,游牧民族就是一言不合就南下,抢!加上又是骑兵,对比农业社会的步兵为主,确实会有明显差异。但是在这里又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农业社会个体相对弱小,包括对于战争的态度。但是也有所长,那就是制造,制造高墙,制造器械,皆是如此。其实带来更大影响,就是文化的侵蚀。这也是游牧社会占领之后,难以长久的重要原因。文化,是可以赋予人心力量的催化剂!对比我的第一个话题,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如果对于那更早的动物灭绝,也许这算是一个好消息吧。并且进入农业革命之后,人的心性,也会逐渐有所不同,更加追求稳定。只是后来,逐渐又有了更替。整个社会,或者说对于整个地球的生物,虽然残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确实是优胜劣汰。百万年前的智人逐渐出现,万年前的文明逐渐向前,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每一次的进步,其实背后又有多少淘汰?人类,花了百万年的时间在在苦苦积累,最近千年,逐渐迎来了指数性地变化。这一切是值得欣喜,同时也更应该警惕。对于个人,学习不停,否则不知道何时被这个社会给淘汰而没人通知。而对于人类,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到达巅峰还来不及欢呼,这座山突然崩塌。世间终有因果,一切归于轮回。 赞 (0) 相关推荐 《人类简史》第二部分解读:农业革命 本文承接<人类简史>第一部分的解读:认知革命 自古以来,丰衣足食就是人民的一个基本的生活追求,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吃饱饭 ... 人类每年向海洋排放约800万吨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善待大自然环境 人类每年向海洋排放约800万吨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善待大自然环境 为星际航行,外星生命或已适应各种宇宙环境,比人类进化的更完美 生命是宇宙中最为特殊的存在,而智慧生命的诞生尤为重要.在已知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就是我们人类.但是在一些科学家的眼中,宇宙中的智慧生命还有很多,它们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生命体征.最近,外媒就公布了关于外 ... 【生态环境】专家称人类面临“可怕的未来”:地球的状况比大多数人了解的要糟得多;“再野化”:研究强调景... ▼ 专家称人类面临"可怕的未来":地球的状况比大多数人了解的要糟糕得多 研究称地球的大陆地壳出现的时间比此前认为的要早5亿年 "再野化":研究强调景观在恢复生物 ... 【2021高考.作文预测(23)】气候环境变化,热浪滚滚来,人类如何面对? 尊重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 ...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 雪峰 的学习动态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 ... 生物进化走上绝路,已无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第6次生物大灭绝或已开始,人类面对2种结局 如果二氧化碳.甲烷造成严重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失衡,地球环境持续恶化,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可能就是人类社会未来写照.废土世界的真实情况,可能比电影里还要悲惨. >生物多样性与中间物种 ... 综述 | 浙江工业大学靳远祥:微塑料与微生物(包括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一项对环境、动物和人类健康的思考 本文由艾奥里亚编译,玛莉.江舜尧编辑.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微塑料(MPs)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可能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MPs对不同的生物体具 ... 科研 | 人类呼吸道微生物和免疫环境的早期形成 本文由李鸥编译,董小橙.江舜尧编辑.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 读 免疫细胞和粘膜组织中的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个体朝着健康或疾病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人类呼吸道中的这些早期生命事件知之甚少. ... 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或者人口大爆炸,从必要性来说 我国发射"天问一号"的目的是什么?专家这么说 2021年04月12日08:44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国发射"天问一号"的目的是什么?专家这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