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剂:了解一下蒿芩清胆汤的配伍特点,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在中医方剂里有一个类别叫“和解剂”,而和解剂里又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剂叫“小柴胡汤”,它可是和解少阳的名方。
但是,知道吗,“和解少阳”的方剂里,除了小柴胡汤之外,还有一个方剂也值得掌握,那就是蒿芩清胆汤。
我们先看一下蒿芩清胆汤的汤头歌诀,以便快速掌握它的组成: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从此也可以看出,蒿芩清胆汤的组成也比较简单,也就是:青蒿、淡竹茹、法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外加碧玉散(碧玉散是一个方剂,古代一般以成药出现,组成为六一散加青黛,也就是滑石、甘草、青黛三味)。
汤头歌诀也介绍了蒿芩清胆汤的功用,那就是针对少阳湿热痰浊而设。这个证候有啥特点?
所谓的少阳湿热痰浊,也就是寒热往来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有的还会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而近现代中医则常把蒿芩清胆汤用于感受暑湿、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辨证属于湿热偏重者。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蒿芩清胆汤的使用有一个主要证候,那就是“寒热往来”,这是少阳证的一个特征,因此,它同样也是一个和解少阳的方剂。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原本是针对南方人湿热病症较多而设,一般是感受外界的湿热、或者体内湿热痰浊壅盛所致。
可见,蒿芩清胆汤的病机是少阳湿热痰浊证,这个病症是邪在少阳,而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所以,蒿芩清胆汤也小柴胡汤一样也属于和解少阳之剂。
只是,蒿芩清胆汤更多了两个特点,一是热象明显,二是兼有湿热或者痰热。尤其是第二点,和小柴胡汤的邪滞少阳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参照小柴胡汤来具体分析一下蒿芩清胆汤的这两个证候特点:
小柴胡汤:属于邪在半表半里,所以有寒热往来;由于少阳经气不利,所以出现胸胁苦满。由于少阳胆热上犯,所以出现咽干、目眩、心烦,但这些都只是一种“趋势”,少阳经证一般舌苔薄白而脉弦,
蒿芩清胆汤:属于病邪侧重于“半里”,虽然还是有寒热往来,但已经是寒轻热重,里热之象已经比较明显了。此时的胸闷胀痛是由于兼有湿浊、痰浊而致,可以说湿浊、痰浊阻滞气机已经显于热邪,舌红苔白腻脉滑。因为湿热痰热的问题,也会出现口苦,但同时多数有胆胃之气上逆的表现,所以吐酸苦水、甚至呕吐苦水黄涎。
通过上面对小柴胡汤证和蒿芩清胆汤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蒿芩清胆汤证主要就是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多了湿热、或者痰热的表现,虽然还是半表半里,但“里”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影响到胃气的顺降。
由此可见,少阳证既然又有了胆胃不和,也就是少阳的湿热或者痰热渐渐入里,所以就要清胆和胃,同时还要利湿化痰,这时候,小柴胡汤就有点力所难及了。于是,古人才创立了蒿芩清胆汤。
实际上,蒿芩清胆汤是一个“复方”,大概是由小柴胡汤、温胆汤、碧玉散三个方剂组成。
小柴胡汤里面有柴胡、黄芩的配伍,到了蒿芩清胆汤则变化成青蒿、黄芩的配伍。所不同的是柴胡和青蒿,两者都有透散外邪之能,但柴胡发散更强,更善于走表;
而青蒿透热散热更强且更善于清里,同时还有芳香化浊之力,更适合湿热和痰热壅塞少阳的证候。
所以,青蒿和黄芩的配伍,还是一个和解少阳的组合,但略偏于里。
其次,蒿芩清胆汤还包含了温胆汤,温胆汤实际上又含有二陈汤。这就是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和后面甘草相配,从而具备行气降气的作用,以清化痰热。
最后是碧玉散,其中滑石、甘草就是六一散,再加上青黛是碧玉散,这是一个清利湿热的方剂,在蒿芩清胆汤里就为清利湿热而设。
上述三个方剂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和解少阳兼清湿热痰热的方剂,但又以清里为主,兼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痰热。
最后,我们简单比较一下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的功用特点。
小柴胡汤大家都比较熟悉,主要就是针对邪聚少阳,胆胃不和;而蒿芩清胆汤则是针对少阳湿热痰浊证,此时的胆热偏重,且兼有湿热痰热。
从功用来看: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调和胆胃;而蒿芩清胆汤则是调和胆胃,同时利湿化痰,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
它们的辨证区别要点也很明显,小柴胡汤是有半表半里证的特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蒿芩清胆汤是湿热痰浊阻滞气机的表现,胸胁胀疼,胆胃不和又吐酸苦水,苔黄腻,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