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彼此心动,为什么最后没能在一起?|最终决定关系的不是爱,而是这2条重要守则

隔三岔五,少女总会收到读者留言问:
加了喜欢的人微信,但是不知道怎么跟 ta 聊天
跟 ta 聊天很开心,但不确定 ta 是不是那个对的人
.....
从对一个人心动到和 ta 确定关系的阶段,这好像是我们都会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喜欢的人注意到我?确定关系前都要了解对方的什么?
之前少女写过的一档交友综艺《90婚介所》,其实也是一个从心动到确定关系的过程,里面的一些例子,或许对回答这个问题会有帮助。
节目里的嘉宾们也同样面临着这些困境:
按照节目设置,房间里的每个男嘉宾都可以和女嘉宾聊天、互动。但是,有人很容易就能和女嘉宾聊下去,有人则完全插不进去话,有人聊得很愉快但却没能牵手成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核心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择偶标准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什么样的人会互相吸引?建立长久关系的标准是什么?
今天的文章,我们借助一点这个节目里的素材,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01

破冰:

打开话题的关键,是“我和你一样”

根据节目流程,每位女嘉宾在进入房间后,房间里的所有人都会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由嘉宾们自由发挥。
一般这个时候,对该女嘉宾感兴趣的男生就会主动发起对话,围绕女嘉宾展开话题。
而少女发现,其中最容易开展下去、最不尴尬的话题,都是从 “我也是” 开始的
比如之前写过的男嘉宾刘天杨,就是因为一句 “我也玩游戏”,吸引了第一位女嘉宾韩笑的注意力。
之后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喜欢户外运动的女嘉宾最先和旅行博主搭上话;知性大方的建筑师最关注和她有同样创业经历的咨询师;美丽但害羞的邻家妹妹,因为同样爱养猫的男嘉宾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拥有共同点不代表一定能在一起,但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是经历,确实能够迅速地打破尴尬,让相处的气氛变得舒服,同时,还能让对方产生进一步了解你的想法。
事实上,在社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homogamy)的确会带来吸引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是一种奖赏。
这其中包括直接奖赏和间接奖赏。
直接奖赏是指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愉悦或赞许,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被关注和接纳。
间接奖赏则是更多不易觉察的因素:人总是爱自己的,如果对方和我们在某方面有共同点,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得到了某种“强化”,从而对对方产生好感。
就像叔本华说:“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甚至,从长远来看,相似性不仅是在选择伴侣时重要,两人之间的同质性还会影响之后的关系质量
研究发现,伴侣间年龄相仿,价值观、目标、观念(尤其是是否想要小孩)、社会经济地位、特定行为(如:饮酒)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加他们拥有成功婚姻的可能性。[1]
所以,下次和男/女神聊天时,可以试着从一句 “原来,你也喜欢×××,我也喜欢”开始哦。
02
深入了解:
你得拥有我最看重的“配偶品质”
产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对 ta 的深入了解了。
以此来考察对方身上是否拥有我们看中的 “配偶品质”
这里的 “配偶品质”,可以是“我期待你拥有的某个特质”,比如聪明、幽默、内敛,也可以是“我的恋爱底线”,比如不可以抽烟喝酒,身高 180 以上,不可以有孩子等等。
每个人对另一半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侧重点也不同。
比如一位女嘉宾 luna 期待另一半是一个性格温和、共情能力强的人,因此她没有执着于男嘉宾的观点,而是更看重他们的行为细节,和对周围人的态度。
而另一位女嘉宾韩笑也是丁克一族,因此她选择另一半时,更在意对方是否愿意和她一起丁克。
除此之外,少女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有一项 “配偶品质” 不仅被异性看重,甚至给同性别的嘉宾造成了危机感。
这个发现来自于节目里一位叫吴晓天的男嘉宾,不夸张的说,他是整个房间里最突出的男生。
虽然他的长相并不出挑,但却十分受女嘉宾欢迎,几乎每个进入他所在房间的女嘉宾都很愿意跟他聊天,也不止一位女生表达了对他的兴趣。
吴晓天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
他反应灵活,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其他嘉宾抛出的“梗”,都能接得上。
女孩们和他聊天,都笑得前仰后合,整个房间的气氛因为他变得很轻松,给陌生的女嘉宾们很大的安全感。
而同行的男生们,却因为这些反馈,逐渐变得没有了自信。
事实上,“有趣”的确是现在人们选择伴侣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90后群体中。
一项研究调查了 “年轻人最看重的长期配偶的特质”,结果发现,男生和女生最看重的特质大同小异:友好、聪明、幽默和有趣都是较重要的因素。
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在于,女生更看重男生的幽默,而男生更看重女生活泼的性格。[2]
03
最终决定:
你的过去和未来,都很重要
根据节目流程,大房间里的互相了解结束后,男女嘉宾们都有权利选择是否想要继续下去。双向选择成功的男女嘉宾,将会进入小房间中一对一沟通。
之后,他们则需要做出 “是否牵手” 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少女发现话题主要集中在 “过去” 和 “未来”两个方面。
1. 过去:原生家庭不能成为择偶标准
有关过去的话题,集中在 “原生家庭”上。
前面提到过的,美丽害羞喜欢猫咪的女嘉宾,和同样喜欢猫咪的男嘉宾就走到了这个环节。
在之前的流程中,他们相谈甚欢,彼此欣赏,是所有人都看好的一对。
然而, 在 1v1 沟通后,他们却谈崩了。
原因在于,当他们谈到彼此的家庭情况时,男孩了解到女孩父亲早逝,原生家庭给她留下了创伤,并由此开始产生了退缩的念头。
在他的描述中,自己成长于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因此,他也期待自己能组建一个这样的家庭。但女孩的经历让他很担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很大。
它对我们亲密关系的塑造,最重要影响是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
依恋类型是指我们在婴儿时期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习得并习惯了这种模式,再把它延续到亲密关系中。[3]
因此,在幼儿期与父母和照料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我们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除此之外,通过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对方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和养育方式,父母如何决定家庭事务,是否经常发生冲突,会因为何事发生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方式。
但是即便如此,原生家庭也并不足以成为择偶的“金标准”。
社会学家 Paul R.Amato 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学业成绩、情绪、行为问题、自我概念等,与正常孩子的差别很小。[4]
因此,原生家庭的状况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被改变的事实。
但是随着成长,人们看待原生家庭的方式、理想中未来家庭的模式,也会被环境塑造,为亲密关系带来不同的模式。
2. 未来:重要的是"我是否在你未来的计划里"

在最终选择阶段,另一个被提及频率最高的问题,是有关彼此的未来计划。
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以后定居在哪里?是否愿意为了对方做出妥协?
现实又必要。
同样有一对在之前发展不错的嘉宾,在这个环节中聊到未来计划,男生才得知女生一个月后即将去异国求学,未来要面临两年左右的异国恋。
男嘉宾顿时面露难色,但最终两人还是选择了牵手。
因为女嘉宾的一段话打动了他:此刻在你身边的我可以给你一个拥抱,但爱情的意义不止是一个拥抱,只要想在一起,平行线也可以靠近
提起异地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 “分手”“感情容易破裂”。但事实上,有研究发现,异地恋和同地恋在承诺、交流、性的满意程度等各个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5]
其实,无论是异地、定居地还是结婚计划,我们问对方未来的规划,并不是期待对方和我们完全一致,或是无条件妥协,而是想知道 “我是否在你未来的计划里”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从同质性,到配偶品质,再到过去和未来,其实是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择偶标准。
你可能会觉得:把爱情分成一个个权衡利弊的阶段,是不是太功利,不够浪漫?
但事实上,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查发现,无论是从心动到恋爱,还是从恋爱到婚姻,90 后的理想时间都更长。
也就是说,他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慎重。他们更少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匆忙之下选择一个 “60分”的伴侣。
这没有对错。
跟着心动的感觉走,可以收获浪漫炙热的爱情;跟着理性的判断走,感情长久稳定的可能性会更大。
只是,少女想提醒大家:不存在所谓的 “择偶金标准”,再理性的判断,也要基于你对面前这个人的真实感觉,不要因为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做出令你后悔的选择。
你可以是我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也可以是我怦然心动后的坚定。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1] Kippen, R., Chapman, B., Yu, P., & Lounkaew, K. (2013).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Homogamy and dyadic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marital instability.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30(3), 213-247.
[2] Hall, J. A. (2015). Sexual selection and humor in courtship: A case for warmth and extroversi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3(3), 1474704915598918.
[3] 王岩, & 王大华. (2012). 成人依恋的稳定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42-448.
[4] Hetherington, E. M., & Stanley-Hagan, M. (2002). Parenting in divorced and remarried families.
[5] Dargie, E., Blair, K. L., Goldfinger, C., & Pukall, C. F. (2015). Go long! Predictors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41(2), 181-2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