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秦氏考源
姬姓秦氏郡望:
太原郡、齐郡(临淄郡)、河内郡
总堂号:三贤堂
分堂号:乐善堂、养真堂、临淄堂、太原堂、河内堂、万石堂、忠孝堂等。
姬姓秦源流姬:
姓秦源于伯禽。伯禽姬姓,周文王之孙,其父周公旦(文王四子),受封“鲁侯”,因辅佐年幼周成王,留在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便由长子伯禽代替赴任鲁国(今山东曲阜);伯禽裔孙讳搢者为鲁国公族大夫,因采食于秦邑(今河南范县),以邑为氏,遂得秦氏,姬姓秦开始出现。因当时宗姓制度,长子继位,别子分封,伯禽作为第一代。“鲁国公”,被视为姬姓秦的得姓始祖,史书称伯禽后裔开启的秦氏为秦姓正宗。中国很多姓氏都在那个时代产生。至春秋时期,有秦子、秦遄为鲁国大夫;秦堇父勇力过人,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叔梁纥(孔子父亲)合称“鲁国三虎将”,有子秦商,同秦祖、秦冉、秦非并为孔门秦氏四贤,立“三贤堂”。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秦越人)、燕国大将秦开皆为姬姓秦后裔。《汉书》及《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西汉初年,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听取娄敬建议,迁六国豪族入关中,大约二十万人,其中就包括一支由山东迁过去的秦姓豪族。自汉兴之后,由山东迁往扶风茂陵的秦氏发展至西汉中期秦袭,为颍川太守,与同族中人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这支秦氏被称为“万石秦氏”。后至东汉,万石秦氏秦袭六世孙秦彭,在山阳(今山东金乡)郡任职6年后,转任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县)太守。他的弟弟秦惇祖、秦褒祖都官至射声校尉。东汉末,三国时期,姬姓秦后裔迁往山西太原,形成太原秦氏郡望,秦宜禄子秦朗孙秦秀,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迁出去的秦姓族人大部分为这一源流!据《元和姓纂》载:太原:状称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裔孙生行其、行师,行其:渭州刺史,曾孙守:库部郎中、同州刺史,生昌舜;行师:右监门大将军,生无害:桂州都督、安南公也;齐郡:状称秦彭之后裔孙,瑶之曾孙景通,通子晔:并太子洗马、崇贤学士;鄜州洛川县:唐瓜州刺史秦孝言状云彭后,生怀洛、相如。怀洛:兵部郎中;相如:吏部郎中;河内:武德·状云彭后,唐·金部郎中叔恂,生善丕:都官员外郎。据近几年考古发掘,出土的秦琼家族墓志铭所载,秦琼先祖为秦彭,不仅填补了史书之空白,又使秦氏世系越来越清晰。
姬姓秦名人
春秋时期:
(1)秦搢: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姬姓,伯禽裔孙,公族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以邑为氏,遂得秦氏。
(2)秦子:鲁国人(今曲阜),为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时大夫。
(3)秦遄:鲁国大夫,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1年)时大夫。
(4)秦堇父:鲁国人,勇力过人,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叔梁纥(孔子父亲)合称“鲁国三虎将”,子秦商。
(5)秦商(公元前547年-?):字子疆(子丕、丕兹),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孙秦西巴。
(6)秦祖:字子南,东周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7)秦冉:字开(亦作子开),东周蔡国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8)秦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战国时期:
(1)秦缓(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别称扁鹊,字越人,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2)秦开:出身鲁国秦氏,燕国大将,孙秦舞阳。秦朝:秦嘉(?―公元前208年)秦末东海郡陵(凌)县人(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农民起义军将领。
西汉:
(1)秦同(?—前178)秦末随刘邦起于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区),高祖七年,以功封彭侯。
(2)秦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西汉时任颖川太守。西汉初年由山东迁入关中,同族官二千石者五人,被称为“万石秦氏”。
(3)秦景:又称秦景宪,博士弟子,汉哀帝元寿元年 ,出使天竺,着《浮屠遗范》。
(4)秦近:汉平帝讲学大夫。
(5)秦恭:西汉信都人,字延君,从张山拊学小夏侯《尚书》,官至城阳内史。(6)秦丰(?—30年):南郡邔县人(今湖北省宜城县北),王莽末年,农民起义领秀,自立为楚黎王。
(7)秦阳:西汉人。以务农致富,富甲一州。
东汉:
(1)秦彭(?~88年):秦袭六世孙,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字伯平。东汉,汉明帝时任山阳太守,六年后调任颖川太守。弟秦惇、秦褒官至射声校尉。
(2)秦颉:字初起,荆州南郡鄀县人,东汉灵帝时官员。
(3)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官北海相,能以财救人,为八厨之一。
(4)秦宜禄:(?—199年),新兴(今山西忻州)云中人,曹操部将,子秦朗。
(5)秦翊:建安年间,曹操部将。(6)秦松(?-210年12月):字文表,广陵人,孙策、孙权的谋士,位并长秋卿。
(7)秦狼:东汉末年会稽农民起义军首领。
(8)秦邵:东汉末沛国谯人,字伯南。曹真父。夙与曹操善,从操起兵。汉献帝兴平末,袁术部党与操攻劫,操为所追,走入秦氏,邵开门纳之。追兵问操所在,邵自承为操,遂被害。操思其德,养其子改姓为曹,即曹真。
(9)秦宫:东汉人。梁冀监奴。官至太仓令。(10)秦文郁:东汉人。尝任洪阳尹。有政声,民怀其德。
三国时期:
(1)秦朗:字符明,小字阿苏(一作阿鳔),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云中人,曹魏骁骑将军,子秦秀。
(2)秦静:官拜曹魏博士,进秘书监,代表作《腊用日议》等。
(3)秦絜:曹魏诸葛诞部将,任部曲督。
(4)秦晃:东吴全琮中郎将。
(5)秦博:东吴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
(6)秦菁:东吴文学家,着《秦子》三卷 。
西晋:
(1)秦秀:字玄良,新兴云中人,咸宁年间担任博士。
(2)秦戢:西晋舍人(王公贵族门客)。
(3)秦淮:西晋嵇绍侍中。
(4)秦琚:历阳人,(今安徽和县),为宏参军。
(5)秦固:西晋末任太守。
(6)秦康:西晋末甘卓都尉。
东晋:
(1)秦膺:东晋朱序部将。
(2)秦舆:后燕殿中将军。
(3)秦兴(?-352年):后赵幽州刺史王午的部将。
南北朝时期:
(1)秦都:北燕将领。
(2)秦凯之:南刘宋萧思话下属。
(3)秦承祖:南刘宋医家,精通针灸及医药,被誉为“上手”。着有《脉经》六卷、《偃侧杂针灸经》三卷、《偃侧人经》二卷、《明堂图》三卷、《本草》六卷、《药方》四十卷。
(4)秦刚:少帝景平二年,谯郡秦刚投陈留襄邑县顿谋村。
(5)秦晃之:南梁任仪同三司。
(6)秦远:南梁任永嘉太守。
(7)秦太:南梁军副。
(8)秦道静:北魏乐陵人。
(9)秦雄:北周任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10)秦会:北周王谦部将。
(11)秦绵:河南孝廉。
隋朝:
(1)秦政应:外科医家,撰《疗痈疽诸疮方》二卷。
(2)秦伯文:诗人,撰《乐府歌诗》二十卷。
(3)秦君弘:辽东军统帅。
唐朝:
(1)秦琼(571年-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朝开国名将,官居左武卫大将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先祖彭,汉山阳太守;曾祖孝达,魏广年县令;祖父方太,齐广宁王府记室;父秦爱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长子秦□道,右卫左郎将,娶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琳之女;嫡孙秦利见,许州鄢陵县丞;次子秦怀道(625年-684年2月21日),字理,常州义兴县令,袭封历城县开国公;孙秦景倩,越州山阴县令;孙秦佾(?-698年),潞州司法参军;三子秦善道,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孙秦晙(668年—739年),字景嗣,吉州司马;曾孙:秦凑;曾孙秦洽,字伯淮,豫章郡参军有子秦寰。
(2)秦武通:大唐初猛将,镇守朔州。
(3)秦元览:唐高祖李渊时任象州刺史。
(4)秦叔恂:河南河内郡(河南焦作)人,武德年(唐高祖李渊)任金部郎中。秦彭裔孙,子秦善丕,都官员外郎。
(5)秦誗:唐太宗时期占卜先生。
(6)秦景通:祖籍齐郡(山东淄博),江苏晋陵(今常州)人,史学家,精《汉书》,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称大秦君。秦彭裔孙,曾祖父秦瑶,弟秦暐,子秦晔太子洗马。
(7)秦暐:晋陵(今常州)人,史学家,精《汉书》,复任其兄官职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称小秦君。
(8)秦行其:秦秀裔孙,并州(山西太原)人,因官迁甘肃陇西,唐初(太宗)任渭州(甘肃陇西)刺使,弟秦行师, 曾孙秦守(守一)。
(9)秦行师:并州(山西太原)人,唐初(太宗)任右监门将军,封清水郡公。子秦无害任桂州(广西桂林)都督,封安南公。
(10)秦守一(657年―722年):字膺万,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迁甘肃陇西,再因官移河南,去世于河南洛阳。睿宗时,为河南令。玄宗开元初,自楚州刺史,授万年令,封南安县公,改京兆少尹。玄宗五年,为河南少尹,官至库部郎中、同州(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刺史。子秦昌舜。
(11)秦昌舜: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迁甘肃陇西,再因官移河南。秦守一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设明州,昌舜为刺史。天宝元年,自通川郡太守,授会稽郡太守。六载,改江华郡太守,又为常山郡太守。
(12)秦济砲:唐德宗李适任韩愈判官。
(13)秦邻:唐穆宗李恒时期官员。
(14)秦匡谟:唐懿宗李漼时期将军,为濠州刺吏,本州行营如讨使。
(15)秦匡谋(?—873):懿宗咸通十年,自将军授濠州刺史,旋拜黔中观察使。
(16)秦德方:唐朝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孝友先生。
(17)秦宗权(?—889年4月1日):河南郡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末起义军首领,弟秦宗言、秦宗衡、秦宗贤(又名秦贤)。
(18)秦彦(?-888年):原名秦立,彭城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末年秦宗权割据将领,任宣歙观察使。
(19)秦诰:秦宗权部将。
(20)秦稠:秦彦牙将。
(21)秦锷:善刻碑,会昌元年(八四一)刻重修大像寺记。
(22)秦裴(856年―914年):唐末五代慎县人(今安徽肥东),骁勇好猎,唐僖宗为升州刺史。
(23)秦昶:唐末僖宗镠将。
(24)秦昌裕:唐末起义军董昌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