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日新1320】天天读经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天天读经典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
这段文字,我假想了一个场景,就是有人来问孔子:“夫子啊,您口口声声说人要讲究孝道,那么怎样看这个人孝不孝呢?”孔子说:“看一个人孝不孝啊,他父母在的时候,要看他能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愿;父母不在了,就要看他怎么做,如果他能一直谨遵父母的教诲,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孝顺的了。”
在句读上,有的书上断句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观其行”后面是分号,与前面“观其志”严格对应。我窃以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解释观什么行的,所以我认为应该为逗号。
关于“观其志”,《礼记·内则》里有“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的说法,对什么是孝进行了解释。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孝应该养其身,让老人吃饱穿暖;养其心,让老人耳闻目睹都是高兴的事;养其志,就是顺从老人的意愿,听从老人的教诲,延续良好的家风,不使祖辈蒙羞。
关于“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些人解释就说“父辈做法中合理的部分要长期不加改变”,我也有疑问,为什么要强调“合理的部分”?有些“杠头”更会说,老人的意愿要顺从,老人的想法、做法中一些不好的也要顺从吗?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属杠头。
“父之道”,是父辈的想法、做法吗?我不赞成这样的解释。我以为,此处的“父之道”,不是父辈的想法、做法我们要学习、效仿,不能改变,而是父辈的教诲我们要铭记在心,不能改变。父辈的想法、做法肯定受一些环境条件的限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会有不“合理的部分”,但是,他们对于后辈的教育、期望,总是好的、值得珍惜、努力践行的。
关于父辈做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如何处置,以后孔老夫子还会有论述,在这里,我想引用鲁迅先生讲过的一段话:“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所以,父母的思想、做法可能并不那么高尚、正确,但是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诲和期望,总是希望子女“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没必要强调“合理的部分”,另一方面,后辈“三年无改”的,不是父辈的想法、做法,而是他们对于后人的教诲,他们个人的想法、做法或许会有局限性,但是父辈对于后辈的教诲,都是希望一辈更比一辈强的,或许这就是家教家风,就是他们言传身教的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到什么时候,后辈能够不改家风,能为前辈赢得好声誉、好口碑,就是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