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著名诗人、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逝世

文史公曰:被誉为“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他是自叶芝以来首位获得诺奖的爱尔兰诗人;希尼不仅是当代最著名的英语诗人,也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诗人;据说其著作销量占全英国健在诗人著作总销量的三分之二;他的诗歌把英国文学传统和爱尔兰民间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

希尼继承了爱尔兰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极富感情色彩的田园抒情诗见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含蕴丰富的哲理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对古希腊和英国的史诗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拓宽了现代诗的表现领域。

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 继承了爱尔兰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极富感情色彩的田园抒情诗见长。

但也有人对希尼的诗歌写作方式表示不满,认为其“太肤浅”,批评者认为希尼越来越有“将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派诗人的旧式掘土机拉到了当代的世界里,指甲缝里还嵌着前人的泥土”。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希尼的忠实粉丝,他的回忆录《希望与历史之间》书名取自于希尼的剧本《在特洛伊治疗》。克林顿这样评价诗人:“是爱尔兰人民和世界的礼物,是我艰难困顿时的慰藉。”

我用诗歌来察看自己,并让黑暗回声共鸣。——谢默斯·希尼

要打出真铁,让风箱发出吼声。——谢默斯·希尼

希尼曾说:“诗人在根本上是要对世界作出回答,对世界作出反应。”

谢默斯·希尼1939年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

希尼获得奖学金得以进入德里的寄宿制学校圣哥伦布学院。希尼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约翰·休姆(北爱尔兰和平运动的领导人,并获得199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念书期间,他成为“北方诗人”一代中的一员。

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

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他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

希尼在196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并一举成名。

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

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

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

1972年,因为北爱尔兰严迫的政治压力,希尼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

北爱尔兰获得和平之后,希尼说:“我不会忘记听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觉:犹如黑暗的屋顶被打开,灿烂的阳光射进来”。

1974年到美国伯克莱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希尼创作的最高峰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也是北爱冲突最血腥的几年。在这期间他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工作》(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笼》(1987)、《幻视》(1991)及《诗选》(1980)等。

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

1992至1994年任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

1995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批露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

希尼凭着2005年的诗集《故地轮回 》(District and Circle)获得了2006年度的艾略特奖。

他在12本诗集中,描摹爱尔兰的乡村生活,歌颂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爱尔兰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冲突,并试图在作品中,唤醒人们对宽容与和解的认知。

2013年8月30日,谢默斯·希尼逝世,享年74岁。

《纽约时报》刊发的希尼讣告:“希尼几乎是和爱尔兰这个国家分不开的。他就像一个摇滚明星,只不过他碰巧是个诗人。”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爱尔兰诗人。

#历史上的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