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又双叒......没倒闭,反而复苏了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SONY2017年财报,营业额刷新20年纪录,净利润也创下10年新高。历经5年,前社长平井一夫宣布交棒,由吉田宪一郎接任。

这消息一出,跌破众人眼镜。SONY不是一直倒闭倒闭么?为什么可以谷底回升?

曾是索尼“边缘人”的吉田宪一郎,又将如何带领SONY持续复苏?

SONY迎来新的春天

创业超过70年的SONY,迎来新的春天,展现5年改革的丰盛果实。

2011年,SONY还深陷经营赤字的泥沼。今年4月,SONY公布了2017年年度财报,营业总额为7,3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8亿元),净利4,90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这一成绩创下SONY20年新高,登上10年以来的高峰。

单看8个核心事业的营业额,游戏部分以1,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2亿元)夺冠;其次,金融、半导体和音乐,都以超过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的规模,紧追在后。就连2006年才开始的相机事业,也有7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进帐。

自此,“SONY复苏”,立刻跃上许多日本媒体的头条,媒体们竞相深度剖析SONY的转型之路。

改革先锋,华丽转身

2012年4月,平井一夫执掌SONY,开始了SONY的“平井时代”。SONY从过去的“重、厚、长、大”,转变为“轻、薄、短、小”的公司。

这里说的“轻、薄、短、小”,可不是产品的“高颜值”。而是指公司固定成本减“轻”;不同事业体之间的隔阂变“薄”;商品停留在库存的时间变“短”;资本投入的规模“小”于以往。

简单来说,就是SONY正从追求销量与规模的思维,转向提高高附加值。

过去5年,SONY的人均产值从1,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1万元),增长到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5万元),产品库存的消耗天数,也从40天降到了31天。

▲SONY前社长平井一夫

索尼顺利交接棒,竟然不是给总部的人

主导这场革命的前社长平井一夫,却在今年4月转任会长,由前副社长吉田宪一郎接班。改革先锋华丽转身,又交棒给非主流“边缘人”,许多人都为SONY的未来,捏了一把冷汗。

将满60岁的吉田宪一郎,24岁进入SONY,还曾被派驻美国做证券业务和财务,并在前社长出井伸之的社长室待了两年。之后,吉田宪一郎转任网络服务的子公司Sony Communication Network社长(即后来的So-net),这意味着,吉田宪一郎已经被边缘化,可能不会再度升迁,他本人也坦言,并不打算再回到SONY本部。

但是2013年秋天,平井一夫找上吉田宪一郎,以及当时的So-net副社长十时裕树,并将他们召回SONY本社。

吉田宪一郎只对平井一夫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有直率表达意见的机会,平井一夫一口答应。在外14年的吉田宪一郎,这才正式归队,SONY的革命就此展开。

Sony转型三大策略

为了让这艘乘载12万名员工,业务横跨多领域的SONY王国,转亏为盈,平井一夫和吉田宪一郎连手打出三大策略。

策略一:业务分家 稳定军心

在看重“血统”的SONY里,两人的经历既加分,又减分。

出任社长之前,平井一夫出身SONY的音乐子公司,而吉田宪一郎则是网络服务子公司So-net。出身外围的两人,却在上任后,提出业务拆分,立即引发了公司内部的不满。

吉田宪一郎回到SONY本社后,先是把成本结构的数据,研究了一遍,再与各个事业部订定目标,决定在两年内,削减成本30%。光是订立这个计划,就费时半年。

但是,改变成本结构,仍不足以逆转颓势。平井一夫接连宣布,卖掉亏钱的个人计算机事业,再把电视部门、影音事业分拆。独立出去的事业,经营收入占到总体集团收入的七成。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事业分拆,为的是追求获利,扩大发展空间与自由度。但是员工们却担心,SONY可能最后会变成控股公司,而自己不再是SONY的员工。

吉田宪一郎坦言,两人都没想到,会受到公司内部如此大的反对声浪,完全没想到大家会这么在意,究竟是在SONY本部,还是分公司上班。

平井一夫也多次对外解释,事业拆分不等于求售,为的是提升经营的效率,培养出更多社长级的人才。

通过业务分拆,培养员工的能力,平井一夫还回到研发一线,和员工共进退,也找回了SONY当初创业的初心。

策略二:舍量求价,追求“感性价值”

7年前,高木一郎刚开始负责耳机业务那会儿,10美元的平价耳机,为SONY拿下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品牌形象在哪里?”高木一郎追问,不断挑战团队的思维,要将SONY带向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市场。这个拥有近60年历史的老牌部门,需要在剧烈的变动中,找到全新的定位。

1979年,SONY的Walkman席卷全球,改变了消费者听音乐的习惯。但是在Apple推出iPod后,销量受到冲击,再加上智能手机附赠耳机的销售模式,让平价耳机市场,受到致命一击。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去年柏林消费性电子展上,SONY就推出了一款定价高达350美元的抗噪耳机,折合售价为2500元人民币,几乎和普通的智能手机一个价格了。索尼耳机准备与Bose、Apple旗下的Beats,一较高下。截止去年,SONY的耳机销售量,出现20年来的首次止跌回升。

被逼翻转策略,强攻高价市场的,不只是耳机业务。同样遭受智能型手机侵蚀的,还有SONY一直引以为傲的相机市场。在Nikon、Canon两大巨头的夹攻下,SONY也在前年,推出了售价4500美元的旗舰机A9,折合3万1千5百元人民币,满足了专业高价相机需求。

▲SONY将耳机和相机等产品,锁定高价市场

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根本,在于产品拥有贴近生活的现场感,让人感动。

平井一夫坦言,产品要令人感动,就要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机能与感性需求,竞争对手急速追赶的同时,SONY的差异化,在于“感性价值”。

为了确保SONY的产品能感动人心,平井一夫改变了前任社长出井伸之的做法,再次勤跑研发现场,了解每项产品的初衷。前年推出的机器狗“Aibo”,平井一夫功不可没。

为了让Aibo传递出产品的“生命感”,平井一夫和研发团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堆栈出“茧”的概念,要让消费者在开箱的同时,感受到Aibo破茧而出的生命感。

索尼机器狗Aibo,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

策略三:IP+ID,开创获利循环

平井一夫抓紧研发策略,吉田宪一郎则从财务着手。SONY这才不缺银两,大胆投资。2015年6月,SONY时隔26年,进行了首次大型股权融资,背后操刀的,就是负责财务的吉田宪一郎。

不只资本市场,吉田宪一郎还从运营模式下手,打造“资本循环”。

他发现,SONY陷入亏本的原因在于,过度追求规模,盲目扩大营收,使得固定成本支出、库存大幅增加。

吉田宪一郎因而决定从质做起,提出IP与ID双轨并进的策略。他主张用内容创新的IP,吸引消费者;再加上消费者会员数据的ID,深入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

2015年推出的游戏Fate/GrandOrder(FGO),就在去年上半年,拿下了日本手游排行榜的第一名,带来了57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进帐。在动画公司Aniplex制作后,Fate变成手机游戏,明年,FGO将以舞台剧、动画、周边商品等方式,为SONY带来额外营收,让单一IP发挥最大功效。

游戏机销售下滑,SONY靠着“ID”,开发了不少新财源。成为PlayStation Plus付费会员,就能享受额外游戏试玩、特别优惠等服务,据统计,会员人数超过3150万人,这一广大人群为SONY带来了全新的收入。如今,Play Station Network每个月的使用人数,超过了7000万人。

从IP到ID,SONY的经营收入,已经有一半以上来自于游戏、音乐、电影等内容。

索尼没有倒闭,反而勇于创新,大胆革新,经营更上一层楼了。

但是放眼未来,刚接任社长的吉田宪一郎,却不满足与此。SONY能不能靠着内容和数据的改革创新,再次让消费者和投资人眼前一亮呢?这就得看“非主流”出身的吉田宪一郎,要怎么展现自己的创意了。

编辑:Joy 格式:黄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