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吃多会得糖尿病?别傻了,我们经常吃的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元凶”!

有一种疾病,很“甜蜜”,带来的却是一辈子的痛。

它会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病、肾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病,就是糖尿病。

如此可怕的后果,令我们闻“甜”色变,许多人拒诱人的甜食于门外,丧失了许多“甜蜜”的乐趣。

这句话真的对吗?今天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一、

令人闻之丧胆的糖尿病

糖尿病,经常被很多人称为“富贵病”。

2021年,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的数据显示,1型糖尿病的平均终身治疗成本为每人40万美元。

糖尿病不仅治疗贵,因为伴随着许多并发症,令许多人痛苦万分。

“生命是短暂的、令人不快的和痛苦的……难以抑制的口渴、大量饮水和排尿、五脏六腑都被烤干了……”

心梗、高血压、心脏病、肾病……仅仅在2019年,大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事实上,糖尿病不仅是现代人的困扰,也是古代人的困扰。

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埃及医生就记载了一种症状为“多饮多尿”的疾病。

古希腊医生阿莱泰乌斯在书中如此描述糖尿病人的症状:“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肉和骨头不停地融化,变成尿液排出。

埃及出土的壁画

尽管世界各地很早就发现了糖尿病,但因为找不到病因,也就意味着无药可治。

唯一能延续他们生命的是“饥饿疗法”:通过严格甚至极端的饮食限制,可以令患者症状维持几个月不恶化。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人最后都饿死在了医院里,漫长的几千年里,无数患者无意义地死去。

古希腊人对糖尿病的描述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越来越多。

16世纪,西方医学家借鉴阿莱泰乌斯的记录,将现代糖尿病命名为diabetes mellitus——两个单词分别意为“多尿”和“甜”。

阿莱泰乌斯

为什么要这么命名呢?

我们知道,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功能物质,当人摄入糖分后,就会融化在血液里。

这些糖会随着血液到达肾脏,为其提供能量和动力。

肾脏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地方,当原尿到达我们的肾小管时,里面的糖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一过程叫做葡萄糖的重吸收。

所以正常情况下,糖并不会随着尿液排出。

之所以最后排出的尿液中有糖,主要是血液中的糖含量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导致的。

当血液中糖的浓度小于160毫克/分升时,所有糖分都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样尿中就不会有糖。

但是当血液中糖的浓度大于180毫克/分升时,每分钟流经肾小管的糖分就会过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

那些无法被重吸收的糖,就会随着尿液排出形成糖尿。

关于糖尿病,你现在明白它的历史和原理了吗?

二、

糖尿病,是因为吃甜食太多吗?

很多人之所以得糖尿病,以为是自己吃甜食,摄入的糖分过多。

比如天天喝奶茶、吃甜品等等,就连医生也建议少吃甜食。

实际上,糖尿病和甜食并无必然的联系。

前面也说了,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甜食吃得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利用摄入的糖。

正常人吃糖之后,机体会很快将糖分用来供能或者储存起来,于是血糖浓度迅速降到肾糖阈以下。

而糖尿病人吃糖之后,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随着血液来到肾脏。

这时,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糖的含量比正常人多得多,很容易就超过了肾糖阈,造成糖尿。

而这个调控血糖的机体,名字叫做胰岛素。

我们摄入的各种食物,会被人体器官分解成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其中,负责运输糖分的是胰岛素,它相当于尽职尽责的快递小哥,一刻不停地负责传递血糖。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产生的。

如果胰腺出问题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人体无法回收糖分,形成糖尿病。

这种情况,被医学上称之为1型糖尿病:它是因为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才患上糖尿病的类型。

还有一种糖尿病,被称为2型糖尿病,它的发病率高达95%,和1型糖尿病相比,呈现了碾压的情况。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不一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有些病人甚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多,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代谢紊乱,从而出现糖尿病。

最后,糖尿病的糖,和我们广义上的甜食并不一样。

医学上的糖类,指的是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双糖、多糖。

大众口中的糖指的是具有甜味的单糖和双糖,属于“狭义糖”、“简单糖”。

我们吃的面条、米饭等虽无甜味,但因为他们属于淀粉类食物,淀粉又属于多糖,所以也能使血糖升高。

这些食物既是“隐形甜食”,也属于“复杂糖”,故食物的含糖量并不是用甜度来衡量。

因此,糖尿病与吃甜食多少并无必然联系。

三、

糖尿病的真正元凶是什么?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约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成年人属于高危人群。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1亿,位居全球第一。

糖尿病俨然成为了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

那么,糖尿病的形成,除了胰岛素的原因,还有哪些病因呢?

1

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举个例子:若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约有5%会患糖尿病;

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患糖尿病,则子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是隔代相传。

2

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

健康人体内有一套精密的血糖调节机制,可以将血糖浓度保持在80-120mg/dL之间。

但是如果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再加上平时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就容易让脂肪在细胞积聚,影响细胞活性。

细胞活性降低,就会让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导致糖的利用发生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

精神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比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必要。

4

病毒感染

感染病毒后,不仅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让别的器官细胞失常。

比如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心肌炎等都会破坏人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免疫失控,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低,导致糖尿病。

导致糖尿病的元凶这么多,那我们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抛开前述的不可抗力因素,其实说简单点,就是吃的合理。

很多人一日三餐都是米、面为主食,可尽管米饭、馒头和白面包没有甜味,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要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把主食一半以上换成不加油和糖的全谷杂粮(如燕麦、糙米、藜麦、芸豆等)。

比如说,早餐把主食换成燕麦粥,午餐把主食换成荞麦面,晚餐把主食换成没有糖的杂豆八宝粥。

它们不仅营养更丰富,还能帮助改善餐后的血糖反应,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一些油性食物也要少吃甚至不吃。

如油条、油饼、烧饼、千层饼、印度飞饼、葱花酥饼、草帽饼等。

这类主食还不如白米饭,热量高且不利于减少体脂肪和内脏脂肪,又不利于维持胰岛素敏感性。

很多人懂得控制主食来降低血糖,实际上,很多食材因为含有淀粉,也不利于控血糖。

比如吃了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含有淀粉的食物,都要相应扣减主食的量。

举个例子,如果吃了「土豆烧牛肉」,吃了「排骨炖藕」,或者吃了「芋儿炖鸡」,那么米饭就要减量了。

最后,一些蔬菜也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它们既能补充排出的钾、钙等元素,又能提供抗氧化物质,还可以延缓消化吸收速度和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蔬菜的选择,建议深绿色的叶菜,如:焯菠菜、小白菜、油菜、芥蓝、茼蒿等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糖尿病已经不是无可救药的死亡之病。

但小编觉得,糖尿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应该被定义为一种“生活态度病”:它要求我们遵循健康生活的理念,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味蕾和身体的快感。

所以,与其看病就医,为什么不保持好的生活态度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