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课堂预设为谁而设计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邮箱:jiandanyuwen@163.com

QQ交流群:109283142(嵊州小语)

大家好,我是小卞老师,
想到一个新问题,
统编新教材,
课堂预设为谁而设计?
为教学的顺利实施
还是为学习的深度有效,
还是教学相长,彼此引导?
先看看这样的设计。‍

11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随文书写“宅、临”等14个生字。

2、借助思维导图支架,梳理“住址、住宅特点、如何挖掘”的信息,读懂“住宅”。

3、通过“读写转换”活动,进行“如何富有情趣地表达”的理解及运用,深入理解“住宅”。

4、在体会作者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建立喜爱动物,学会观察,学会真情意切地表达。

重点:

借助思维导图支架,梳理文本内容,读懂“住宅”。

难点:

通过读写转换活动,理解和运用作者富有情趣地表达,探究这种表达的原因。

学习准备:

1、阅读法布尔《昆虫记》

2、收集中国关于蟋蟀的民间故事、资料。

学习过程

板块一:落实基础,唤起“阅读”

一、回忆“蟋蟀”,唤起阅读

  1. “青头和红头”,回忆《在牛肚子里旅行》,理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科普性童话”。

  2. 交流“蟋蟀”的民间故事,说说对蟋蟀的看法。

  3. 板书课题,初读《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说说最初印象。

    如:“青头、红头”这篇课文的区别。等……

  4. 过渡:阅读需要思考,更要观察细节

二、观察“蟋蟀”,理解“宅、穴”

  1. 图片出示,观察蟋蟀,注意细节部位名称。

  2. 观察生字“宅、穴”,观察生字“宝盖头”。

  3. 观察其他生字,借助工具,合作理解意思。

  4. 交流共同的字词问题,并解决,标注难点。

三、再读文本,体会宅、穴。

  1. 宅,是人的住处;穴是动物等住处。

  2. 动物的住处与人的住宅为一,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3. 是因为什么将原本的动物披上情感?带思考默读课文。

四、自由探讨,说说情感

版块二:支架协助,读懂“住宅”

一、理解表达特点,绘制支架

1、“蟋蟀的住宅”换成“蟋蟀的巢穴”,说出在课题中的自己体会到的作者情感。

2、理解课文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特点再到伟大的“工程”的表达顺序,并按照课题、外部、内部、建造的要点,同桌合作,梳理思维导图。

3、交流,读懂“住宅”、“工程”,批注关键句。

(批注:哪些句子是表达了作者对某部分观察的情感的,把关键句摘录在思维导图上。)

4、借助支架讨论,作者的敬意体现在哪些地方?

(讨论并批注自己对摘录句子的阅读感受,用颜色红的字。)

二、探讨观察顺序背后体现的情感

发现住宅——观察特点——了解修建过程(PPT图示导图支架)

1、出示:……“不肯随遇而安”……(启发训练)

讨论A:作者用其他的动物对比目的是什么?(理解作者是想引起阅读期待、兴趣。)

讨论B:儿童时代,现在。

学生讨论,推敲作者写这一自然段的目的。(深入的表达做自然的铺垫,不突兀,用于读写转换训练。)

2、出示:伟大的工程(重点训练)

讨论A:伟大在何处?

思维导图梳理:

堤岸、隧道、一丛草、品台。

墙壁很光滑——挖掘工具那样简单: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前足、钳子、后足。(细致的细节描写,用于读写转换训练。)

休息(有意思且精妙之处)

长时间的整修。(坚持的品性,联系上文较之于我的两个钟头不耐烦,看出并理解法布尔想要赞美蟋蟀品性的想法。)

3、……(借助作业题突破难点)

三、回顾总结,读懂“住宅”

1、借助支架,回顾内容,抄写重点词语、优美句子。

2、作业突破,解读语文表达。

3、读懂“蟋蟀的住宅”,体会对“住宅”的描写,讨论思考作者在“住宅”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4、学生交流收获。

第一课时结束

教学反思:略

板块三:读写转换,理解“住宅”(课时重点)

一、交流回顾重点

1、学生借助支架说。

2、学生借助批注说。

3、教师启发新的思考。

二、建立读写转换(训练重点)

1、语法学习的读写转换

2、语言学习的读写转换

3、结构学习的读写转换

4、情感表达的读写转换

三、再次从住宅理解作者的情感

1、从观察的顺序看出情感

2、从语言的描述看出情感

3、讨论全文的写作基调

四、再次读写转换建立表达情感

1、生活中喜欢自己的宠物,会怎样观察?

2、生活中热爱学校会怎么观察?

3、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会怎样观察?

4、那么语言表达的方式会是如何地传递出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呢?

板块四:多元阅读,生活“结联”

一、群文阅读,有趣的蟋蟀。

1、民间故事。

2、小古文。

3、已学课文。

4、自编故事。

二、支架协助,热爱大自然。

1、关于大自然的书籍分类。

2、关于热爱动物的书籍阅读。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书籍。

四、总结:批注、推敲作者、情感

1、支架+批注,读懂文本。

2、借助文本,推敲表达。

3、语言+语法,以趣动情。

教学反思:略

这样教有没有问题?
可以教,也没问题,
但过于注重教学策略,而不关注学习过程的建立,
是会产出惰性学习的主因。
关于惰性学习的想法由来已久。
一节课40分钟,无论是学生讲得多还是老师讲得多,
都是会顺利结束的。
百年大计,老师讲一百年,学生学一百年,
相较于学生练一百年,老师促动、引燃一百年,
区别一定很大。
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反思后写着“略”,
因为根本不能去这样教。
很多好的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等于
把黄金摆在泥土上,让学生捡拾,而学生依旧不会开采金矿。
这是语文教学极为悲哀的一件事。
语文学习的两把刷子,一要考出高分,二要抓住语文能力。
两者既矛盾又不矛盾。
矛盾在于我们是否为了高分而教学,可以肯定,不为高分教学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只为高分而教学的老师,你是能是一位让人羡慕的优秀老师。
基础是必须的,支架的需要的,情感是无法逃避的,而有些时候,这些往往成为了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然会获得情感的熏陶,在情感的熏陶下获得技能的训练,从而形成学习的过程。
学习难免枯燥,而活动增加乐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