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千万别小看他!他是大彻大悟的人

孔子用一段话讲自己心性的修养,你们注意哦,心性修养很难,不像佛家、道家讲打坐、飞升,没有这个事。孔子一辈子做学问,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晓得立志了。孔子是个孤儿啊!生活环境很可怜的,年轻时很辛苦,父亲早逝,家里很穷,他什么最苦的差事都干过。圣人是从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你们诸位太幸福了,每个孩子都是皇帝、都是公主,哪有这么好的?我小时候都没有经验过这么好的生活,我也是自己磨炼出来的啊!同样的道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到三十岁确定了学问、人生的道德修养是这个样子,真正站起来。

从十五岁到三十岁,这十五年间,孔子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这个人生磨炼出来的学问,在三十岁确定了。“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定做修养的学问、磨炼自己,有没有怀疑?有怀疑,摇摆不定的。自己生活的经验,有时候明明做了好事,却得了很坏的结果,很受不了;有时候心里反动,就要发脾气了。所以古人有两句话,“看来世事金能语,说起人情剑欲鸣“,这两句话怎么讲?看来社会上只有钱会讲话,大家只要送钱就好了,拿钱给人家就一切好办,”看来世事金能语“,要做官拿钱去买。“说到人情剑欲鸣”,讲到人的心理啊,刀剑就要拿出来杀人了,世上人心太坏了,会气死人的。我引用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三十而立,再加十年用功做人,十年读书,十年修养,“四十而不惑”,才决定要做一个好人,不能做坏人。虽然“三十而立”,但看法还会有摇摆,可见修养之难啊!

四十而不惑,再加十年做人做事,“五十而知天命”,这才晓得宇宙观、晓得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人怎么会生出来?人为什么生来是男是女?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每人的经历统统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很享受,有的人永远很痛苦?这里头有个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换句话说,孔子讲自己到五十岁才晓得宇宙万有有个本能的因果规律的作用,都是十年十年的磨炼。

再加十年的修养磨炼,“六十而耳顺”。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老师讲的也听不懂,同学们讲笑话,什么叫耳顺?有同学告诉我,孔子以前大概耳朵听不见,到六十岁挖耳朵挖通了,这是小时候同学们讲的笑话。其实耳顺就是看一切好的、坏的,听人讲话对的、不对的,听来都很平常,都没有什么,就像做饭一样,修养的火候到家了,好人当然要救,坏人更要救,这是耳顺,“六十而耳顺”。

再加十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得道了。你们现在教孩子们读古书,看看孔子几十年的修养,到七十以后,他真正的大彻大悟了,是这么一个过程。

《二十一纪初的前言后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则话,是他说学问德业的修养,都以十年为期,同时也说明年龄和经验的可贵。他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到了三十岁,才确立学问的方向。四十岁才对学问的宗旨没有疑惑。五十岁才知道天人之际的生命微妙。到了六十岁,才能融会顺逆的境界,耳闻目见,都可随顺于学问的境界里了。

为什么只说耳顺呢?大抵人总以亲眼所见,才能自信自肯,若是耳闻便知是非顺逆的,除非大智融通,否则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谣言止于智者,确实并非易事,如果学问修养经验不到的人,大都容易受邪说谬论和外界宣传所蛊惑。孔子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矩便是学问修养德业的准绳。

说自己以五十年努力,才使学养德业至于精纯。人非生而圣者,谁能轻易一蹴而就!这便是孔子为学的精神。也是他谦虚的讲述,更是至德的榜样。孔门弟子所以把它放入《为政》篇中,就是指出德业有如此之难言,与“为政以德”相互比照,真是用心良苦,何尝是错摆了位置呢!后世学者岂可以得少为足,轻易而言德业!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论语别裁》
(0)

相关推荐

  • 20.人生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可以说是孔老先生的一个自传,从15岁到70岁,他几句话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底啥意思?

    三十而立,究竟什么意思呢? 有的人解释说:30岁就要成家立业......但是古代20岁就行冠礼,可以成家了.孔子更是19岁就成家了哦. 有的人解释说:30岁为人处世的原则已经确定不变了......你的 ...

  • 筱读论语译论 | 孔子自述15至73岁的人生体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竹注] 一.志于学:立志于修身治国的大学之道. 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 ...

  • 《中庸处事智慧》之二十一 把握人生的每个阶段

    转:徐厚瑜的博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现在很流行"人生规划"."职 ...

  • 南怀瑾老师讲述:什么样的女人才有福气?

     南师说: 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此. 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满足.这就是饿鬼的心态.饿鬼的心态,怎么能感召到富贵呢,凡是饿鬼心态的人,往往是饥饿的状 ...

  • 南怀瑾老师讲述:张嘴吐气的应用窍门

    有一位老朋友,脾气很暴躁,来台湾以后,我问他脾气好些没有,他说脾气更大了,问我有没有办法.我说有一个办法很简单,你做到的话,包你有用处.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一口气,再用鼻 ...

  • 南怀瑾老师讲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我们看到小人的厉害处,往往是在小的地方,找到一点点小事,轻轻地一拨,情势就转变了,这就叫做"谗言".每个人的心理,具有先天性的缺点,最喜欢听信谗言和小话.尤其作一个高居上位的人,大 ...

  • 南怀瑾老师讲述:傲慢的人,他根本就是自卑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 ...

  • 南怀瑾老师讲述:做人做事最高的智慧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第三爻是内卦的上爻,如果只用三画卦,已经到了顶点.如果学会了<易经>,不必卜卦,六十四卦,没有卦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每个卦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 ...

  • 南怀瑾老师讲述: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三个字

    我们正式讲解<大学>.<中庸>之前,首先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三个重要文字的内涵:"道"字."德"字."天"字,再加一个 ...

  • 南怀瑾老师讲述:识人相法

    有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顶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 ...

  • 南怀瑾老师讲述:父母的言行举止能深远的影响孩子

    孔子五十岁才研究<易经>,在<论语>中讲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把<易经>研究透 ...

  • 南怀瑾老师讲述:都市人四体不勤,所以百病丛生、容易堕落

    汝等士大夫阶级,平时享惯物质文明,出门有自备汽车,穿吃方便,何曾用脚走过路,现在汝等在禅堂中大步前进双手摆开,多舒服自在?吃饭走路,这就是人生.乡下人半个钟头走五里路,古人一笠一草鞋,一肩扁担,不问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