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加减法计算里的“带符号搬家”?

小学低年级数学里,连加连减计算有时会用到“带符号搬家”,这是一个大人看着不难、但给孩子不容易讲清楚的知识点。我们的交流群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群友求助:

  • “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孩子理解

16+5-6=16-6+5?”

  • “孩子昨天遇到1-7+8=?的题目,小朋友觉得1-7不够减直接懵圈了,怎么办?”

类似的问题提问频率很高,所以我试着写一篇文章,来详细回答。

小朋友遇到这个问题时,大部分是在幼儿园大班或一年级、开始接触连加连减的时候。简单的连加连减,孩子只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就好,但遇到可以通过交换运算顺序来凑整巧算,或是从左到右计算时会出现负数,交换运算顺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给孩子引入“带符号搬家”。

当然,处理1-7+8这样的计算时,也可以直接教孩子负数。但对6、7岁的孩子来讲,能理解负数的概念不代表看着负数的数字符号会不晕,更不代表还能灵活应用这些符号做对计算题,所以建议不要把情况搞得更复杂,这个阶段还是用交换运算顺序的方法更合适一些。

那么,如何给孩子讲明白16+5-6等于16-6+5而不是16+6-5?或者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带符号搬家”背后的原理,而不只是把这个结论背出来?

分享一个方法+一个要点

方法算不上很特别,但请耐心看完要点部分。

这个方法从动作理解入手,把+号和-号分别理解为“放入”和“取出”,然后配合实物操作,来理解“带符号搬家”的含义。

举个例子,8-5+2=?

用积木演示的话,8表示原来有8块积木,-5表示“取出5块”,+2表示“放入2块”,这样8-5+2就表示原来有8块积木,先取出5块,然后又放入2块。

通过演示,孩子很容易发现这和“先放入2块,然后又取出5块(8+2-5)”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如果我们把它变成“先取出2块,然后又放入5块”,也就是变成8-2+5,那么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到这一步,估计很多爸爸妈妈也有和孩子做过类似的演示,但小朋友的表现可能是看似理解了,但换一道需要交换运算顺序的题又有点迷糊。

我觉得原因在于,仅仅做以上的演示还差一口气。

以下是要点

拿放积木后,我们还有两项工作需要做:一是让孩子再重新体会操作细节,并帮助他们发现“动作和它后面的数量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再进一步对应到算式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运算符号和它后面的数字是不可分割的

还是以8-5+2为例。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如果只说“取出”,听到这个指令后你知道怎么做吗?

小朋友肯定会问,取出多少?

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只说“取出”或者“加入”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一并告知取出或加入多少才行。对应到算式里,单独的加号+和减号-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比如8-=,或是5+=,我们完全不知道这是要干吗。因此,每个运算符号都离不开它后面的数字。

同样,在加减法算式里,只说“6”我们也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应该执行怎样的动作?到底是放入6还是取出6?是+6还是-6?所以,正如每个运算符号都离不开它后面的数字,每个数字也都离不开它前面的运算符号。

数字和它前面的运算符号,是不可分割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带符号搬家”的本质:

就像拿放积木的操作里,我们可以改变放a块和取b块的先后顺序,但不能改变操作本身的内容,即不能把放a块改成放b块、取b块改成取a块;同样在连加连减计算里,我们也可以改变加减法运算的先后顺序,但不能改变加和减的数量数字和它前面的运算符号是一体的

如果孩子正好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妨试试这个演示和讲解的方法。

对了,这篇文章还有一篇【前传】,是写如何给孩子讲加法交换律。当时有一位妈妈提问,孩子还在幼儿园,在计算2+7的时候脑筋有点转不过弯,于是妈妈提示可以用7+2来计算,但孩子不太认同,所以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加法交换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写了下面这篇文章,需要的话可以一起看哈:

交换律推文文末有读者留言“如果是减号怎么交换位置?”,本篇就是解答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