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虚寒致哕 实邪致哕未出方治 这位老者给出了答案
辨哕证
【原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原文】伤寒,哕喘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381)
【讲解】哕证,即呃逆证。(380)条,伤寒大吐大下后,正气大伤,身体极度虚弱,此时医者又发其汗,以至中阳大伤。此时表邪尚未尽解,出现了微邪郁表,阳气怫郁不得越的现象,即所谓“外气怫郁”,医者不顾里阳大虚,反令患者多饮暖水,以助发汗,这又是误治。由于屡屡误治。中阳极虚,胃中更寒,不能消水,水停不消,因而致“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一句话点明了本证的病变机理。
仲景未出方治,但指明了“胃中虚冷”的病机,也就是告诉我们治宜温中散寒了,理中汤再加丁香、吴萸应当可以一试。
(381)条,哕而腹满,则为实证,实邪阻滞,气机壅塞则腹满,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则哕逆。此哕属实,此哕逆必响亮,连续而作,与呃声低微,良久方作之虚哕,迥然有别。
治实哕总以通利为原则,使实邪去,胃气降则腹满消,哕逆止。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治疗原则。“前”指小便,若湿邪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见小便不利者,治当利小便,使湿邪得化,浊气得降,则哕逆、腹满可除;“后”指大便,若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畅,大便不通者,当通其大便,使燥屎去,胃气得降,则哕逆、腹满可愈。
仲景未出方治,但利尿通便之法早有专述,五苓散与承气诸方可随证选取加减使用。
(380)条论虚寒致哕,(381)条论实邪致哕,哕证有虚实之别,临床自当分辨清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