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牙塘村:何家中和堂牙塘殿来历有故事
牙塘村:何家中和堂牙塘殿来历有故事
兰溪市永昌街道牙塘村因有个牙塘殿得名。何家世居何姓,据《卢江何氏宗谱》记载,其先祖系明代自兰江莲塘岗村迁来此地,村以姓氏得名。
蒲塘沿村,以处蒲塘北沿口得名。蒲塘即古之牙塘。
何家自然村的中和堂,位于村西,坐东北朝西南,清代建筑,三开间二进一明堂砖木结构。宽13.2米,深20米,其中前进深7米、过厢深6米、后进深为7米,总面积260平方米。2010年得以重修竣工,2012年8月8日被兰溪市人民政府任命为第六批兰溪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为双扇门,门上方有“百世流芳”四个字,门上檐以青砖叠涩出檐,外观白壁、青瓦、马头墙。
全堂有36根木柱子落地,其中两侧边榀各十根,中堂柱16根,前后进各8根。两过厢与其它堂厅不同,没有落地柱,每边都用一抬梁跨前后厅边榀柱。而前后进左右边榀和前后墙边的柱子则用宽度极大的穿楣贯穿牵制,中堂两侧的主柱则用纵横交错的半月形抬梁牵制,主柱直径均在33厘米左右,把整个中和堂相互牵制成严严实实的木结构跨架。
厅内抬梁和柱头上,都配备精雕细刻的牛腿,其中天井四角的牛腿最为壮观。天井池四周和中间的凹凸处均为长方形的青石板铺设,建有排水系统。
在后进高大的厅堂主梁上,分别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书有“中和堂”三字的牌匾,另一牌匾则书有“望老更遥”四个大字,左侧则表有“乾隆丙辰年第一科第一甲武状元御前第一卫士宋秋魁”赠送的字样。据传,宋秋魁落难时,被村中一做豆腐的老人收留,并培养他习武练字、养大成人,后经科举决试,获得如上之功名。为了感谢老伯对他的培养和养育之恩,特赠此匾额。数百年里,村民们一直把此匾额挂于中和堂大堂上,用以激励后人。
清道光年间,中和堂作过一次大修,村中一位叫何瑞鳞的富户专做善事,闻名于当年的汤溪和兰溪两县。据《盧江何氏宗谱》上的生平记载,何瑞麟“乐行善事、施棺赠槨、修路造桥、赈灾饥民,匾赠‘谊敦梓里助城郭’,匾赠‘功襄捍卫表其堂’。日兼有古风,良不虚也。”他的侄婿邑庠生张翼撰写的《太学生瑞麟何翁传》,也对他作详情的评价:“盖天下事之得,于传闻者多虚而得于亲灸者始,确如太学生梦熊叔丈,讳瑞麟,德盛其号也。素闻曲体亲心善,承先志、和睦乡党、赈济邻朋,亲心慕之而欲为之传。犹恐传闻异辞非惟不足以取胜,而反足以致议也。是以不果厥后联姻询生平于家岳,无闻曩者所闻,盖家岳与翁堂兄弟也,亦知之悉而见之真矣。余又馆于公之中和堂者,数年窥其素志,核其行事,岂真以区区者,邀斯人之誉哉。亦以先太公志所欲,为者而为之俾,先人无憾于九原耳。是以倡率族人创置祀田以备祭祀、重修宗庙,以妥先灵而修桥路,以便往来。赠棺槨以周贫乏,是皆先公之有志而来逮者,没后如此而当日之善事,其亲者可知矣。若夫处宗族之间,老老幼幼无不得其情,素有无相通缓急可恃,必不使闻庚癸之呼也。即至人有争兢,或以理喻之,或以情谴之。甚不欲模棱棱两端而使之成讼也。以视世之拂戾亲心唆人争讼者,不皆为公所深恶而痛绝哉。当家乘告竣,余虽不文,谨书其所见,以示后云。” 之所以两次受匾,是因为他捐助了好多个公益事业工程。1832年建通昌桥时何瑞麟捐洋银148元,由儿子何大镛任总事;1858年重建杨塘东溪桥,捐洋银130元,任总事,他的儿子们也捐了260元洋银。通昌桥上方的朱坑桥、节门张附近的一座桥,游埠至孙家圩路边造凉亭,他都捐过洋银。汤溪县城修建城郭(墙),他也捐了好大一笔数字的洋银,居捐助者前列,当时的县官因此赠上述的两块牌匾,以示表彰。自那起,每年的城隍庙农历四月十六庙会,汤溪县令都要摆酒席感谢助城郭的仁人志士,其中就包括何瑞麟。何瑞麟过世后,每年举行的宴席上仍然给何氏后代留一个座位,以表感谢。村中要道和通往村东数百米处的侍郎殿石板路、侍郎殿重修开光和重修中和堂,均为他捐资所为。另捐田四坵计十亩作为村中祠堂祀产,用作每年何氏家族祭祀时开支用的公益金。除此之外,还有人们所不知的行善捐资。
朱秋魁(1708~1788),字廷禧,号讷斋,浙江金华人。清代汉人,主要成就;副将。
清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武进士第一人。朱秋魁是当地名门望族朱圆的十世孙。朱秋魁的父亲朱兆瑛作为县吏。朱秋魁登乾隆四年武进士第,殿试赐第一甲第一名,授头等侍卫之职。乾隆十年(1745),朱秋魁外任,授官广东增城营参将。后擢升为湖北黄州协副将。后被弹劾,失去原官职等级。乾隆二十三年(1758),朱秋魁被重新起用,出任建昌镇冕山营都司。不久,奉旨以守备官职名义进发四川,然后,补任冕山营都司职,擢升为广州副将。不久,朱秋魁出任署理韶南右翼总兵官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以失察沙茭盗,朱秋魁被弹劾,发配新疆,戍边伊犁。乾隆四十五年(1780)冬十月,任广州协副将。同年,沙湾等处巨盗大肆劫掠,而驻防此地的官兵接受强盗的贿赂、纳赃,故意放纵这些大盗胡作非为。案发以后,经部议认为:朱秋魁已经在职,而且任官最为长久,毫无察觉,实在是昏庸透顶,愚顽失职。乾隆帝传谕将朱秋魁“革职翤问”。乾隆五十三年(1788),皇帝示恩,允许朱秋魁回京,同年病逝。
牙塘殿建于明末清初,供奉着牙郎老爷,殿边有塘名牙塘,故名牙塘殿。人们在牙塘殿边修建了水井,还在水井边建起一座石亭。
说起牙塘殿的由来,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数百年前的某一天,在朝的胡公老爷托梦鸭塘村人(今属赤溪街道)陈双,说要在蒲塘沿建造一庙宇,木材已经买好,就在蒲塘下方的一口水井里。陈双一觉醒来,感到此梦奇怪,就去蒲塘沿看看,结果遇到游埠卖木材的老板赵财,也来找蒲塘沿和塘下方的那口井。可是当时没有叫蒲塘沿的村庄,而是在这里有一口水塘叫做蒲塘,塘沿有一个形如龟背的小山丘。两人相遇,都觉得有些蹊跷,于是赵老板说出来此地前的一件事。
赵老板是在游埠做木材生意的,一年前他的独生女儿患上了怪病,四处求医,总不见好。就在几天前,一位白须老人前来买木材,东挑西选,均为一些上等的木料,堆了一大堆,前来问价钱。因为女儿的病情,赵老板无心应对,不时唉声叹气。这白须老人看着赵老板的一举一动,于是问起赵老板的心思:“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赵老板就将女儿得怪病的事一一说出。赵老板说:“我身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现在我已经心灰意冷,无心经营。”那老人听了赵老板的诉说,就毛遂自荐:“我虽不是名医,但对医道很感兴趣。如蒙不弃,我愿为令嫒瞧瞧。”赵老板听罢,就请老人为其爱女看病。只见从房间里出来的赵老板女儿面黄肌瘦,步态踉跄。老人细细观察了一番后,对赵老板说:“我能医治令嫒的病。”赵老板高兴得很,说:“先生如能医好我女儿的病,你刚才选好的木材我就奉送于你。”老人即刻拿笔开起药方,并吩咐道:“如果服用了此方后有所好转,就继续服用一个月,之后就能见分晓。”赵老板问了老人的住址,老人说他家就在离李家和何家村一里处的蒲塘下,有事可到那里找他。说罢便告辞了。
且说赵老板的女儿服用了老人的药方后,确实有明显的效果。服用一剂,顿觉全身爽快,精神倍增。连续服用了数剂,便能食用稀粥。再服用数剂,女儿的身体已经康复。为了感谢老翁的救命之恩,赵老板特意到蒲塘沿边寻找这位恩人,恰遇陈双也在此寻找白须老人,两人所言的老人一模一样。两人觉得这位老人肯定是一位神仙,便不约而同跪地许愿道:“必按照神仙指引,造好庙宇,四季供奉祭拜,以保四方百姓平安。”拜毕,两人就去蒲塘下面寻找那水井,果然在下方60米左右处找到一口井,井中有一根木梢露在外面。两人一起将木梢拉上来,一看正是赵老板店里的木材,就对遇神之事确信无疑了。赵老板就对陈双说:“这里你就吃力一点,所需木料我会如数供足。”嗣后,两人奔走相告,将此事传扬了出去。
就在陈双与赵老板相遇的那天晚上,姜村、何家、好孝陈、西何、李家、仰天地、安头、江家、鸭塘等村的一些人,也做了与陈双相同的梦。第二天,那些做过异床同梦的人都自觉聚在一起,以陈双为主筹,开始建牙塘殿。
农工们从那井中一根一根地抽出木头,上面抽出一根,下面就会又长出一根。一日,一位农工问:“差不多了吧?”另一位农工答道:“我看已经够了。”说来奇怪,刚说完,在抽的那根木头就如长了根一样,再也拔不出来了。据老年人说,那根木头后来仍然在井中。翌年大殿建成,塑起了胡公大帝神像,在农历二月十五开光拜佛。
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拜佛成为惯例。由于来往人多,做生意的人也纷至沓来,如今已成为以买卖商品为主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