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历史,竟然是吝啬鬼的天下
一
王安石虽为宰相,但生活简约,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旧裳。曾有人到王家送信,见他的衣着,竟把他误认作家仆。
某日,王安石“幅巾杖履,独游山寺”,听到有人谈论文史,就驻足聆听。有人见他穿着寒酸,说:“你也听得懂?”王安石说略知一点。那人又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规规矩矩地回答说:“我姓王,名安石。”那群人听了很惭愧,个个俯首散去。
亲家的儿子到京师办事,顺便拜访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桌上只有一些烧饼和蔬菜。这位亲戚只吃饼的中间部分,把四周留着。王安石神情自若地将他吃剩下的烧饼的四周吃了,此人感到非常地惭愧。
曾经有人讲王安石喜欢吃獐肉干,夫人听说后就很困惑,说相公平日对饮食从来不挑拣,就问负责饮食起居的随从怎么回事。随从回答说相公每次吃饭不吃别的东西,只吃獐肉干。夫人就说:明天吃饭时,你们把别的食物放在靠近他筷子的地方试试。果然,靠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却剩下了。大家这才明白,王安石对食物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什么东西放在他跟前他就吃什么。
二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宋朝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名气最大。
海瑞是自号刚峰,人称刚峰先生,原籍福建,后迁至广州。父海翰,母谢氏。海瑞四岁丧父,母二十八岁居孀,能勤俭持家,以做女红贴补生活,母子相依为命。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海瑞自幼养成崇尚节俭,并保持了一辈子。。
任淳安县令时,海瑞穿布袍,吃糙米,自己种菜,只有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才破例买了两斤肉。屠夫非常激动地告诉人:“我这辈子终于有机会做海大人的生意了。”总督胡宗宪听说此事后也广为宣扬,认为这是浙江官场的一大新闻。海瑞为官多年,只用积蓄的俸禄二百二十两银予买了一处住宅。临终前不久,上级发下的柴火银子多算了2钱,他特地叫人送交回去。户部官员清点了他的遗物,只有俸银八两,布一段,旧衣服几件而已,丧事的开销还是同事筹集的。
在传统文化中,有“功德成神”的说法,凡有功于国家者,有功于百姓者,死后被尊为神。海瑞死后,南京人纷纷传说,海瑞已被玉帝封为主管南京的城隍神。一时间,南京百姓请道士念经修醮,准备迎接城隍上任。海瑞曾经任职过的苏州也不甘落后,为他盖起了城隍庙。为了平息两地纷争,朝廷封海瑞为“天下都城隍”,以他为所有城市的保护神。
三
老人家曾经说,中国近代工业不能忘记4个人,其中之一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父实业而母教育”,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对民族工业和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有诗云“老夫五十称啬翁”,“啬翁”是张謇的自号,有两层含义。其一,“啬”同“穑”,即“稼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啬翁”就是老农。其二、啬翁的另一层意思,是取“吝啬”之义,意指节俭。
二十世纪早期,张家富甲东南,但一直保持俭朴家风。他曾在《致吴夫人》中说:“凡人家用度,若但出入相当,已不足以预备非常之急。若复过度,则更不合处家之道。新妇在家,汝宜为之表率,俾知处乱世处穷乡居家勤俭之法。”信中言语完全把自己一家看成寻常普通人家,量入而出,留备急用。
张謇独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写到,张謇生活俭朴,一件长衫能够穿三、四十年,鞋袜破了,总要补了又补。每天吃饭,一荤一素一汤,有客人来加一个荤菜。写信用的信封,都是拿人家来信的信封翻了过来再用。张謇常说:“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约。”
张謇回老家常乐,或者去公司,大多是步行或坐独轮车。到垦牧区荒滩视察,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他最不喜欢的出行方式是坐轿子。
张謇所立的《家诫》中,运用古人教子格言,再三强调“勤俭”二字,要求后代过普通人的生活,永远不要忘记勤俭美德。
上述诸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对家人吝啬,对自己更吝啬。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侈”,节俭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持家之宝。节俭在中华传统中是贵族的品格,既是对于自然资源的爱惜,也是对于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个人或家庭追求奢华生活,就会以不正当手段掠夺社会财富,其结果必然是灾祸降临。节俭可以降低贪欲,从而帮助我们远离种种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