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深圳,还真不是一个小渔村!

宝安(现深圳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动,而为一县之始,则有一千六百多年。——《宝安县志》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人都喜欢自豪地说:“我们是深圳人!”。

有一群深圳人说,“40年前,深圳不是一个小渔村”。

他们,在此地出生长大,上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迎来了特区成立的1980年。“此地”就是当年的宝安县,县城为深圳。

他们,和这个边陲小城一起成长,看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又有了机场和地铁……他们与城同呼吸共命运,是城的历史见证人。

宝安县深圳镇幼儿园1955年度合影

(黄志雄提供)

以上这张照片由就读当时深圳镇幼儿园的孩子黄志雄提供。他记得这是1955年三个小班集中在一起拍的集体照,自己在第三排右二、黄小抗在第二排左六、郭永刚第一排左四。后来有人认出了第四排左一的黄小坚和后排右二的陈翠珠老师。黄志雄还记得大概两年后,幼儿园的孩子毕业了,他便上了当时从深圳小学分出去的镇南小学,后来又就读深圳中学。当1980年开始改革开放,这些幼儿园的孩子也长大了,他们中有多少成为了改革年代的中坚?

(黄志雄提供)

1980年,黄志雄这群深圳中学同学正是青春年华,也是迎面挑战的艰难岁月,还是他们一起开拓和崛起的机遇。一晃40年过去,黄志雄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中,寻找着记忆中的同学,有多少曾经共事打拼的伙伴?有多少分享硕果的老友?也有些似曾相识却擦肩而过了……

1965年开办的宝安县农械厂

(刘泉提供)

刘泉(中排右一)珍藏了这张照片,他曾就读宝安县农械厂1965年开办的半工半读学校,1966年他们一群同学在广州拍下这张照片。除了学生,还有当时的教导主任黄锦容(中排右二)。黄老师后来调入深圳市总工会,退休前担任副主席,2020年的今天黄老师已经85岁。

刘泉说全班43人,后来偷渡香港有四五人,申请赴港也有四五人,其余三十多人一直留在深圳,相继成为深圳农机厂、深圳市机械工贸公司的骨干,他们的青春和希望,他们的40年都与深圳这座城同在,一刻也没有放弃。

这一群深圳人,正是《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的人物原型。每一个听到“40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就有些生气,就有些无奈的老深圳人。或许旁人无法理解他们为何对“小渔村”的叫法如此斤斤计较。是的,这太重要了,因为这座城是他们的童年、青年、中年……是他们刻骨铭心的人生,所有的笑与泪,那些他们经历过的真实:1980年的深圳,还真不是一个小渔村!

小说《叉仔》的故事,正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前夕的深圳开始。(以下来自《叉仔》一书选节)

1、台风

民警阿九一走,大人们不笑了,眼睛都看着黑乎乎且不时有什么飞过的窗外。

风变得急迫,呼呼地在玻璃窗外打转,砰一声巨响,好像天台的门被吹开了,男人们跟着六叔公楼上楼下跑了一趟,把门窗关得紧紧的。

……

非常不寂静的夜,不时夹带着魅影且如鬼叫一样的风,轰然塌下的什么?看不见却压迫了每一个角落或缝隙,无人知道它的来去,反应不过来的刹那间却已逃遁无踪。

灯灭了,叉仔看不见却隐约听见六叔公和阿爸、阿黄好像一群盲人,摸索和搬动着什么,只有六叔公“嗯嗯”和“这里”“那里”的声音,其他人跟了他干着一件又一件的事,包括重新点亮了火水灯,灯移到书架顶……那朵昏黄的不停摇曳的光,落在屋里落在封住破窗的木板和顶着木板的一根扁担上,还有顶着阳台大门的那张书桌,书桌后顶着一张椅子及坐在椅子上的六叔公。

叉仔大睁着眼睛看着这些重量。

六叔公也看看叉仔,看看地铺上那些惊悸的眼睛,脸上生出一丝淡淡的笑:瞓觉啦……

台风还不肯登陆,那朵昏黄的光一直弱弱地亮着。

1953年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镇),50年代中当时的东门街(东新街 )西和街和谷行街。合三街扩建成可通汽车的解放路。图为1979年的解放路。
(张黎明提供)
深圳墟市逢二、五、八圩日,清朝初年它是方圆数十里的商贸墟市,因靠近香港渐成深港之间的旺墟,为广九铁路线上的四大商埠之一。1983年的深圳圩(十字街)。
(张黎明提供)
2、彩电
大舅从香港带来一台17寸彩色电视机。
叉仔的大舅1972年偷渡香港,1979年春节第一次回来,又慌又怕,虽然改名字了,还是怕被人知道,会不会没收自己的回乡证?从罗湖过关后不敢直接往家里跑,和叉仔阿妈约定在新安酒家会合。酒楼里和香港亲友会面的人太多,没了位置只好在酒家花园见面,一个港澳同胞可以带回来5斤油、5斤米、5斤糖,15斤东西都在他的旅行袋里,还有一些旧衣服,没说多少话丢下袋子就匆匆走了……
如今他几乎十天半月就回深圳,近日香港报纸通版、头条都是深圳成立特区的消息,有深圳亲戚的香港人返乡带的都是计算机、电视机……
大舅让叉仔巷有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阿爸和大舅七手八脚,在天台竖起一根“水喉铁”,上头固定了专门收看香港电视,大约一米长,形状如鱼脊梁和胸排那样的电视天线。
深圳1960年修建的新安酒家和深圳戏院
当时是老街的标志性建筑,还是躲台风的避难点。
(韩荣炽提供)
80年代初装修一新的新安酒家
(廖小燕提供)
3、舞会
新年舞会并没真正的舞厅,工人文化宫职工招待所的餐厅收拢了大饭桌,椅子靠在边上。中间空出比篮球场还大的地方,地面还撒了一些滑粉,餐厅四边墙壁吊挂着一串串彩色的小灯泡和一些彩色的纸飘带。
……
随意穿着人字拖或凉鞋的叉仔和大番薯、豆豉,他们从没见过满地的白滑粉,忍不住伸腿一擦一拭。叉仔用了一点儿劲就滋溜滑出去了,成了第一位舞者, 六七个孩子也笑闹着一溜进场了,滑冰场一样的滑,滑着滑着蹲下成了一列列车。前头的叉仔自创成火车头,牵着拉着这人造专列滑出去又滑回来,一圈又一圈好玩极了。
1953年始建的深圳市工人文化宫,图为1980年在工人文化宫骑单车郊游的学生。
(郑丽萍拍摄)
1988年工人文化宫新春贺年庙会
(郑丽萍拍摄)
90年代文化宫里热闹的小广场
(郑丽萍拍摄)
4、水库
这天离9月1日还差一周,小学毕业班的同学说要最后一次聚集,一起“BBQ”,他们在电话里约好各自从家里带点东西去水库烧烤。
刚上一年级这年,叉仔巷仅得叉仔爸那部破旧的公家“单车”, 6年后,他们3人各自骑着崭新的私家“单车”,去当年湖南围打泥仗的稻田,就是今日人民南路商场林立的大型超市买了一堆香肠、鸡翅和猪排。
炭是“胶己人”林洁萍带来的,她也成为这次“BBQ”的烧烤能手。
深圳水库成了旅游景点,很多香港大巴直达坝顶,香港人打着“港深一日游”的黄色三角小旗站在大坝上看“东江水”,供应给香港人喝的一片水的确碧波荡漾。
叉仔他们在大坝外的另一片水里,他们不是游,只是仰面闭眼躺在水里。他记得还没上小学就在深圳河学游水,忘记是阿爸还是六叔公扎起两条裤腿,摇晃着装一些风,再把裤腰也扎起来丢在水面上,接着把自己丢出去,呛几口水划几下,死力爬到那半浮的裤腿上,扑通又扑到水里,反反复复就会游了。
1965年竣工的深圳水库,图为1966年深圳水库正门。
(韩荣炽提供)
80年代深圳一日游的香港旅行团必到深圳水库
(张黎明提供)
5、逛街
第二天,他们把打麻雀的弹叉(弹弓)找出来,原本的柳木树杈子还结实只是皮筋松了。
他们找到补鞋的档口换上新皮筋和牛皮弹兜,吃完中饭开始行动。
“大炮”李小军充当诱饵,背着一个旧挎包,塞满海绵之类的杂物,最上面露出半个钱包。他们的弹叉插在腰间,裤兜里装满石头子,脑子里想着小偷伸出手“打荷包”的一幕,他们一弹叉射出石头籽!还一下子扑倒小偷,想着想着乐了,步伐一摇一摆起来,活像电影上打了胜仗的英雄。
他们“逛街”的范围扩大到城外,从人民路北路拐入十字街,穿过工农酒家旁的无名巷进入环城路,“湖南围”已经是国贸大厦,外墙的绿色网开始拆除,马上就要开张营业不去说,四周的施工场地多如牛毛,他们在这之间穿穿插插七拐八拐又回到原处,不知道东南西北,迷路了。
叉仔仰头看了好几看,辨认出25层高的国商大厦!走,往这方向走,让他们走出去了。
假日酒店、春园餐厅直到国商大厦,这一路银行商场和酒家成了新的城中心,人流如水走着走着就散了,更别说看到小偷能不能拉开弹叉,拉开了能不能保证不误伤好人……他们好不容易走拢了,决定直奔火车站,“逛街”调整为“候车”。
1982年深圳老街出现了许多新鲜事,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53层的国贸大厦也破士动工,东门路附近也出现了第一家“加油站”。
(张黎明提供)
《今日深圳》摄制组1981年在深圳拍摄,珠影厂李相斌(右)蒋凯红(左),后为深圳电视台首批摄像师。
(张黎明拍摄)
6、火车站
火车站的售票人龙已经排出大门,候车室没有一个空位,他们在车站兜圈子,兜出了一头汗,最后挤在接车人群的一排铁栅栏后,车站广播开始报某某次列车已经进站。
潮水一样的人涌出车站,有些疲惫的李小军弓着腰趴在栅栏上,似乎忘记了小偷的事情……散落在他后头的叉仔等倒没松懈,他侧脸正想和一米多外的大番薯对眼神,前头有个动作奇特的人,左手拿着衣服盖在右手上,衣服边缘似乌龟脑袋那样一伸一伸的是什么?定眼一瞅:两根手指!
指头悄悄插进一个女人的挎包,叉仔惊杵得“啊”了一声,女人回头一瞥大声惊叫:抢劫啊!
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贯通,深圳站是停靠深圳罗湖的大站。图为80年代初深圳火车站广场。
(张黎明提供)
80年代深圳火车站外的出租车站(张黎明提供)
7、梧桐山
叉仔爸:梧桐山就是深圳最高的地方。
六叔公指着山下被田地和树木包围了的一小片地方:你看看深圳……
一片凹凸不平的楼房,大的像小火柴盒子,小的好比芝麻绿豆,叠成一列列一排排,零零星星和密密麻麻一直延伸至南边,嫩绿嫩绿如一面面小镜子那样的是稻田和鱼塘,起伏不平的墨绿是山峦……
叉仔不禁叫起来:好小好小哦……我们学校的篮球场比它大!
七叔公教叉仔拧望远镜的一个小旋钮,一切在眼前变大,一片叶子大的褐红色出现了,这是什么?
七叔公接过望远镜细细看了一会:罗湖山炸平的地方,会建联检楼和大酒店……
叉仔呆呆地看着望远镜里的那一片叶子,班里有同学住在罗湖山边的华侨旅行社宿舍,叉仔和他上过山,上面有防空洞,还看到对面香港的罗湖小学。那天炸罗湖山升腾起滚滚的云团,好久好久才散去,山真的没有了……
1981年《今日深圳》摄制组在梧桐山拍摄,蹲跪者为珠影的摄像师李相斌。
(张黎明拍摄)
80年代初,深圳市区之外的老屋老村老炮楼和路边的老电线杆
(张黎明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