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关于读书,曾国藩在家书中有过许多的论述,其中有一些是写给弟弟们的,有一些是写给儿子们的。

在信中,曾国藩经常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弟弟和子侄们如何去读书,如何去写字,如何去学习。

他的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很超前的,也是对我们很有益处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1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儿子的读书进行了指导。

“你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得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矣。你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你读书记忆力平常,这不用担心。所担心的第一是“无恒”,第二是怕随意用笔点过一篇,并没有看明白,这可是个大毛病。如果确实看明白以后,时间长了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心中就会出现心旷神怡的感觉,那样就自然记得个大略了。你不必要求记住,但要求弄个明白。

曾国藩深知儿子记忆力不太好,就劝他看书不必都记下来,只要弄清楚书中的内容就好。在他看来,读明白书比记住内容更重要。

02 一定要将书看明白

曾国藩在信中特别强调看书要看得明白。只有将书看明白了,时间长了才会得到一些滋味;有了滋味,就会进入“怡悦”之境,这时对书的内容也就大致能记得了。

所以,看明白是读书的前提,而“怡悦”则是可能得到的收获和结果。

曾国藩这种对读书的看法,与我们所知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略有不同。

陶渊明强调读书只要读个大概就可以,没有必要非去弄个明白。所以他说读书不求甚解即可。

而曾国藩强调不一定非要记住书中的内容,但必须弄明白书中讲述的意思,时间长了,自然也就记住了。

其实二人所持观点并非矛盾,只不过陶渊明读书是为了消遣,读到不理解的地方,跨过去也不会影响读书的效果。而曾纪泽在家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做学问打基础,所以必须弄个清楚明白。

所以,读书的目的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将采用哪种方式去读书。

03  看书与读书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又一封信。

咸丰七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的父亲过世,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家里。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接到朝廷谕旨,命他赴浙江镇压太平军,在途中离江西省城八十里处,在船上他给儿子纪泽写了这封信,重点讲了读书之法。

在信中曾国藩强调: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四方面每天一样都不能少。随后他又对看书和读书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读书之法。

在他看来,看书就是看《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折中》这一类型的书。读书就是读《四书》《诗》《书》《易经》《左传》等一类的经书、《昭明文选》、李杜韩苏的诗、韩欧曾王的文章。

有些书如果不高声朗读,就不能领会它的雄伟气概;有些书如果不轻咏低吟,就不能探求其中深远的韵味。

拿富家居积作比方,看书就像在外做生意获利三倍,而读书就像在家中慎守家业不轻易花费。拿兵家战争作比方,看书就是攻城占地,开拓疆土,读书就是深沟堡垒,坚守阵地。

看书与子夏所说“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接近,二者不可偏废。

从曾国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读书之法,一是看,一是读。

不出声的阅读即为“看”,出声的诵读即为“读”。而出声的诵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声朗读,一种是轻声的所谓“密咏恬吟”。

曾国藩认为读史和论宜“看”,读经和诗文宜“读”,看和读“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是“看”还是“读”,都是为了更好地“求个明白”书里的内容,并且从明白中得到快意。

04 写字与作文写诗

在信中,曾国藩还对写字和写作进行了说明。

曾国藩对儿子纪泽说:至于说写字,楷行篆隶你都喜欢,这很好,但是一天也不要间断写字。不但要求好,而且要求快。

他自己一生因为写字动作缓慢,吃了不少的亏。所以儿子必须尽力要求敏捷,每天要能写一万以上的楷书,就差不多了。

至于作文写诗,也应当在二三十岁时就打下基础,过了三十岁后,再想长进就很难了。

写四书体文,写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写古文,写骈体文,这几样都要一一讲求,一一去试作。

年轻时不要怕丢丑,应当有狂妄进取的志趣,这个时候不开始做文章,以后就难以再弥补了。

从曾国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看、读、写、作都有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几件事必须每天坚持下去,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他的这种思想也为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下去,也一定会持续进步。

(0)

相关推荐

  • 一日一诗 | 平凡,知足。

    " 可能是年纪到了, 现在爱读陶渊明的诗, 喜欢他描绘的田园生活. 忙时下地,闲了弄书琴, 园中蔬菜绿,仓里有余粮, 孩子在侧嬉闹,欢笑满屋,   平凡.知足,但很幸福. 锦溪 音乐: 吴宇 ...

  • 陶渊明的儿子为何都智力低下

    X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是一位既有才气又有性格的文人.可是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且智力低下.这是什么原因那?原来,陶渊明平生淡泊名利,因耻于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不满现实,又无可 ...

  • 有哪些曾让你过目难忘的古诗词?

    有哪些曾让你过目难忘的古诗词?

  • 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读书法三题)

    读书不二 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说起资质,必须承认,人分三六九等,更有金银铜铁之说.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

  • 《读书敏求记》

    读书有用吗?也许无用,但不读书,自己无用!可能确实如此!让我们品阅古人如何读书吧!也许将有些收获,不过阅而知之!不是吗? 谢君关注.点赞.转发.收藏!愿有缘人得以阅一一为此:中华经典不再沉伦!好书难觅 ...

  • 玉文化认知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

    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 这是来自古文<朱子语类>卷九<论知行>篇中的一句话,类似的语句还有朱熹的:"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这些语言大 ...

  • 尽美还须求尽善——《论语》悟读【63】

    决定一部作品的地位的,不是它的形式,而是它的内在价值--雨果 <论语>第三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谓<韶>(传说是舜时乐舞名):"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

  • 南怀瑾老师:读书做学问先求渊博还是先求专精

    一.南怀瑾老师:孔子的"通识"教育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 ...

  • 治病须求本,莫陷“局部脉”

    之前文章我介绍过六部脉的正常生理状态,是言脏腑平脉+胃气脉+应四时脉才算作正常的生理状态,反此则病.这是以指下寸.关.尺,浮.中.沉的感觉变化来进行处方的,调病调脉,调方调药.但有时候却不能这么机械的 ...

  • 书学金针:“字须求熟中生”!

    董其昌论书有生.熟之说,历来引人瞩目,比如清代吴德旋便称赞说:"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然而董氏之论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却颇有歧说.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 ...

  • 择友且须求三益——《论语》悟读【414】

    一生交往重人品,永远为友看诚信. <论语>第十六篇第四章: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谄媚逢迎),友善柔(两面 ...

  • 经典再悟: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

    每天读国学 01-22 11:53 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此联巧妙借用典籍中的名句,把深邃的哲理包含联内,让人过目不忘,时时警示自己,对于今天我们择友.修身仍有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