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霖登记器官捐赠:遗体捐赠,你我都想知道这5个真相

说起张智霖,也许大家并不陌生,

他与妻子袁咏仪堪称在娱乐圈界的模范夫妻。

不过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一个剁手节。

但对于张智霖来说,却是不平凡的一天。在当天,张智霖出席器官捐赠日宣传活动,并且登记器官捐赠,得到了网友不少的热议与点赞。

(张智霖微博截图)

事实上,47岁的张智霖其实早早就已经登记器官捐赠,他只希望自己到时候走后也能帮助别人。同时这事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此外自己也表示需要戒烟戒酒,只希望能够保养好身体。

器官捐赠,实则属于遗体捐献的范畴

说到捐赠,就不得不提及遗体捐赠,还记得2014年杭州那位韦老伯吗?他爱读书,助学勤,就连去世也将身体作为最后的礼物,奉献给世界。

人世间所有的善,都莫过于此。

那何谓是遗体捐赠呢?

捐献的遗体,到底有何作用呢?

事实上,捐献遗体最终主要有两个去处-----医学院校医院

1.医学院校----用于研究疑难病症、总结经验或提高医学诊断水平;又或者用来作为医学教学和临床解剖,像我们所说的“大体老师”,用作培养医学生的“教学器材”。

2.医院---用于器官移植,就是用来救治更多有希望生还的患者。

当一个人去世后,将功能良好的器官或组织,以自愿、无偿等方式捐赠,用来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从而更好延续性命,改善生活质量。

那器官捐献后,是不是没有“全尸”?

不会。

很多人就会将器官捐献与遗体捐献混淆一趟,但实际上,无论是用来研究、教育还是移植,遗体最终会得到妥善且有尊严的处置。

器官捐献会在人去世后,采用严格的外科手术标准,会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摘取如心脏、肺脏、肾脏、胰腺与小肠等可用的器官,手术后医生会自己缝合,维护遗体的外观,保持遗体的完整,不会受损遗体或遗容。

一旦遭遇意外,

医护人员是否会放弃救治器官捐献志愿者?

不会。

救死扶伤就是医护人员的本职,无论是否其器官捐献志愿者,都并不会影响到患者生前接受医疗服务。

再加上器官捐献都是严格按照流程,只有在医生明确死亡诊断之后,然后得到家属的同意后,才会考虑是否实施,是否启动器官捐献的流程。

那器官捐献,可以捐给指定人员吗?

很抱歉,不可以。

按照相关规定,所有捐献器官都是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来分配。捐献者与接受者也是信息“不通”。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负责联系双方,告知捐献者器官移植手术之后的进度与流程。

每年我国150万例病患者等待器官移植,

但器官捐献在我国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2014年到2017年间,我国器官捐赠人数达到了30%。

截止2016年3月6日,我国已成功实现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6529例,已救治器官衰竭患者达到17464名。

这也意味着,有一万多名处在死亡线边缘的重症患者,得到了器官移植求生的机会。

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制约,逝者的遗体是不容侵犯,更别说在逝者身上摘取器官,对于家属而言这是一件大不敬的行为。

因此,作为亚洲器官捐献缺口最大的国家,

每年有150万的缺口,我国器官捐献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但随着思想不断开放,也有很多人想着,人死后如灯灭,虽说自己的生命已逝去,但自己的器官可以在多人身上获得重生,拯救更多原本可存活的生命,这是否也是生命的延续呢?

长长的等待移植的候选名单,每个人都是表格的其中一行,但没有哪张纸能承载一个个鲜活但随后又会枯萎的生命。

为一家人悲,为多家喜。

生命的延续,对于移植医生而言,

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现实。

生命是短暂,每个人都会有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刻,

但我想爱的美好,生的希望却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

处世之难,不可不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再次为张智霖,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