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么难?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学习之余,我们常常会选择出门旅个游,放松一下自己的思绪。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不是也会经常出门旅游呢?

其实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了。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即旅游的意思。

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 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

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等。

驴背吟诗图,徐渭

然而,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在家种田才是本分人该干的时期,再加上当时道路不畅,山贼又多,徒步旅行简直就是找罪受。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

徒步旅行难,凭借交通工具同样也难。李白的《行路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旅途艰难就可见一斑了。

南极老人图,吕纪

倘若作为古人真想要出门远游要怎么办?

那这一趟出去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数年。因此电视剧中童子说到“我家先生出去了,啥时候回来不知道”这样的话倒确实符合史实。

无论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样出门游学,还是像谢灵运等文人骚客那样醉情山水,或是像张骞郑和一样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临行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

游春图,徐建融

首先,发兵打仗也讲究个师出有名,那出门旅游也须有正当理由,有一定时间、地域或距离限制(此条忽略李白等一干人)。毕竟“父母在。不远游”,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情等着你去主持的时候你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吧,不然出点啥变故也没法给你打电话。

2

当你有了正当的出门理由,你就应该找一圈神棍了。古人出游前,要先行占卜择日,就是挑好了日子才能出门。

卜尔卜笼,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

这是表现为女子出嫁前的卜行。

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盆偕止, 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诗经·小雅·扶杜》

这是在为远游在外的游子卜归期。

如果有必要,日子挑好了还要祖道,其实就是祭祀。具体来说就是沐浴更衣,搬个龟壳出来烧一烧啥的。

3

香山雅集图,李灵机

离筵,也叫饯饮。这是离出门前的最后一步,也就是出门前吃一顿好的。像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及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都是给故人摆宴饯饮的写照。

4

终于准备工作做好了,最后就是由朋友陪着送最后一程了。到了这时候,要是你这送行的朋友是个才子,还可能给你写首诗,送个画啥的。

虎溪三笑图,李唐

另外,最后的分别之际,往往要折柳相赠,以寄托依依之情。关于折柳,也有深意,一是柳树生命力强, 示意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

做完全部的这些内容,我们终于可以出门了。对了,我们要去哪来着?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蘑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