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逐渐成为起义军统帅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等人起兵造反攻打进入颍州,而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韩林儿与其母杨氏则逃至武安山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到处寻找韩林儿,最后在砀山夹河找到了他,并将他迎至亳州,韩林儿于是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他们用拆除鹿邑太清宫的木材,在亳州修建了宫殿。尊奉杨氏为皇太后,任命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子兴有三个儿子,因其长子此前已经战死,故只剩下次子郭天叙和三子郭天爵,还有两位夫人和一个妻弟张天佑。郭天叙作为次子继承基业,张天祐也成为第二领导人,以协助郭天叙压制朱元璋,因此这支驻扎在滁州的红巾军内部关系十分微妙。
早在濠州郭子兴与赵均用、孙德崖等人不和被擒之时,朱元璋以其军事力量为支援从中调和。此后朱元璋独自领兵攻克滁阳后,又将郭子兴接往滁阳奉为主公,因此这支红巾军能够在此立足全赖于朱元璋之力,朱元璋的声望和嫡系实力极为强大,在军中仅次于郭子兴。郭子兴去世之后,他的所遗留的旧部势力都围聚在郭天叙身边,而另外一部将领如汤和、郭英等人则选择投靠朱元璋。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两派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
这种矛盾第一次显现出来就是韩宋政权遣使招抚滁阳红巾军之事。由于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十分生气,大怒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耶!”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愿受制于韩宋政权,二是不愿受制于郭天叙等人,不甘心屈居第三。纵然朱元璋愤懑不平,但鉴于韩宋政权势大,无奈之下仍归制称臣。
但朱元璋志在天下,而不是在滁州做一个小小的副元帅。于是,他决定听取冯国用的意见,趁此机会南下夺取集庆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打定主意后,朱元璋离开滁州,独自率军过巢湖,渡大江,攻采石,屡战屡胜。随后乘胜拿下太平。太平虽然拿下了,但是四周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一面元军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在姑孰口严阵以待,虎视眈眈,另一面,陈埜先以及水军元帅康茂才则以数万兵力对太平发起了进攻。面对元军的猛烈进攻,朱元璋临危不惧,从容地命令徐达、邓愈、汤和率部分兵力潜到元军背后,形成夹击之势,最终大败元军并俘获了陈埜先及其数万人马。
这时,远在滁州的郭天叙与张天佑获悉朱元璋在太平一战中大获全胜的消息后,也想来太平分一羹。不过他们的目的可远不止那小小的太平,而是那个被称为帝王都城的集庆。朱元璋对此不仅表示热烈欢迎,还把刚到手的几万人马白送给郭天叙。正愁着人手不够的郭天叙与张天佑看到这块从天下掉下的大馅饼,顿时眉开眼笑,没有多加思索便急忙地跑攻去打集庆,做帝王梦去了。乍一看,朱元璋似乎是这里最吃亏的人。千辛万苦打下太平,得了几万人马,准备拿下集庆来发展自己的势力,现在不仅人没了,最后还要给郭天叙这样的庸人做嫁衣。但实际上,谁的算盘都没朱元璋打得精,朱元璋算准了郭天叙是绝对拿不下集庆的。
郭天叙以及张天祐等人率先进攻集庆城(南京)东南四十五里处的方山,而此前投降的陈埜先则驻扎在城西南三十里的板桥,朱元璋则以左副元帅的身份留守于后方太平府。陈埜先本身就不愿投降,被朱元璋攻打太平俘虏后,朱元璋让他写信给剩余部众招降,陈埜先这时候就不老实了,虽然听从命令写了一份招降信,但信中内容全是激励之词,意图士兵们继续抵抗。但他没想到,部下士兵接到他的信后并没有犯傻,就坡下驴地投降了。陈埜先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假意投降。
当张天佑带着起义军和陈埜先原部士兵前去攻打集庆,他就事先找到部下将领,让他们在攻打集庆的时候别出力,喊几声摆摆样子就行了,等我们逃脱出去还是要当元朝官儿的。但他部下却不像他这样对元朝忠心,张天佑进攻集庆失败后还军归来,这部下就把陈埜先对他说的话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这时候却少见的犯了一次优柔寡断的毛病,他似乎没有意识到陈埜先的危害,只是把陈野先找过来,希望再次以言语安抚住他,还有些警告意味,就说:“所谓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你是从元还是从我,都不强求。”陈埜先当然不会明言,发誓说:“你俘我不杀,有再造之恩,我若是背恩弃义那神人共愤,人人得而诛之。”话说到这份上,朱元璋也没有什么理由,就先放陈埜先回去带领原先部众驻扎在板桥。
九月,张天佑和郭天叙率军再次攻打集庆。张天佑进展顺利,势如破竹,并在方山成功击破左答纳识里营寨。而这个时候福寿赶到,陈埜先当即按原定计划反叛起义军,与福寿合兵呼应进攻起义军,张天佑猝不及防之下兵败被杀,郭天叙也死于阵中,这下郭子兴所属旧部算是消亡殆尽。陈埜先四处追杀起义军,在路过葛仙乡的时候,被起义军打落马下,随后举枪就刺,把陈埜先扎成了蜂窝,算是应了当初“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