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烦恼起于执念,静心观察最真实的自己,就能明心破执
一颗树的枯荣取决于它的根,生活的幸福取决于人的心。放纵自我,为日后生活的失败埋下了起因。
今天的现状,是曾经自己的做为和选择导致的结果,明天的好坏,来自当下做为的起因。
因果是无漏,一切都有起因,起因后必然有结果。没有谁可以一口饭就把自己吃胖,但是天天没有节制的吃喝,长胖就是一个必然的果。
因到果有一个酝酿过程,就如春天到秋天,庄稼才能成熟。正常环境,冬天播种,什么季节都无法丰收,错误的因,自然没有梦想中的果。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人做事就可以以果推因,俗话说:“凡夫畏果,圣贤畏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是一种可叹的勇气,也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漠然。
既知道前方是陷阱,最明智的办法是绕过去,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去试试,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自然有别的路可以走。
老子说水有一德,居于善地。知险而不居是为一德。“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逆道而行。
老子提出,人生的五大困扰因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陶醉于五彩纷繁会使人眼花缭乱。
沉溺于五音嘈杂会使人听觉不灵。
贪婪于五味俱全会使人口味损伤。
放纵于奔走打猎,会使人心神疯狂。
眼红于难得的稀世之物,会使人行为败坏。
有道之人只求食饱腹、衣暖身的简朴生活,而不追求酒色财气、声色犬马般奢侈享受。这就是去彼取此。
色
孔夫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可见好德是一种需要后天努力的行为,而好色是天生的欲望。
大千世界,花花绿绿,各有其美,用眼过度不仅伤眼而且伤神,至于好孔子说的好色,伤的也不仅仅是眼神了。繁花渐欲迷人眼,眼神乱了,心就乱了。
声
好听的声音不仅有音乐,而且有谗言,忠言逆耳,顺耳的话听的太多,人心容易膨胀,没有了忧患意识,忧患就会上门。居安思危,是真理。
味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好吃的东西必然好滋味,汪曾祺说:“世间唯有美食与爱不能辜负”。
从有人类开始追求美味的心,就是全人类的共性。老祖宗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过度的食用肥甘厚腻,对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有非常好吃且有滋味的东西,过量之后对健康都有伤害,肥胖、三高、糖尿病这些问题很多原因在于饮食不当。
生活的物质条件越好,越要懂的控制饮食,好的身体,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根本。
玩
老子说驰骋畋猎,这是他那个时代的游戏,时代在进步,游戏在跟随生产力的发展,与时俱进。
古人说:“玩物丧志”,玩可以放松人心,减缓压力,但这只是生活的调味品,并不是人生的主餐。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从古至今,努力向上、拼搏奋斗都是人的共情。人生只有自律,才能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财
所谓难得之货,最直观的感觉便是金钱,而不是字面意思的“稀世珍宝”。对于“珍宝”奢侈品的渴望,平常人并没有那么急切。
而对于金钱的追求,这是永恒的命题。老子在前面章节就说了他的财富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为腹不为目
老子从色声味玩财,五大因素,说明他的观点,“圣人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就是拿食物来养着自己,流汗干活,干活为吃饭。
什么是“为目”,行不受心控,心随外物而转,不是拿物来养自己,而是自己跟着物转,这就是为目。
“去彼取此”,心回到心,目回到目,心不再随物转,也不随境转,人做的了自己的主,不会随波逐流,不让灵魂为了欲望而赴汤蹈火,这就是去彼,取此。
凡事过犹不及,重点在于“度”
儒家讲“中庸”,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圣贤们把人间看的通透,他们从来没有想去,扼杀欲望。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追求美好事物的脚步,欲望本身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动力。
圣贤要表达的心意,在于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再好吃的东西,吃过量定会伤身,再好玩的东西玩过度了必然丧志,影响了正常生活。
老子就像父母一样,一个道理变着方式的来告诉我们,要“知常”,要“知止”。那到底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是智慧?
最基本的就是当你有能力吃很好吃的美食,却能控制自己不多吃,当遇到很好的游戏,或者能让你快乐的人或事,而不沉迷,当在顺境的时候,不被现实的美好冲昏头脑,懂的居安思危,这一切就是智慧的初现。
为何说初现,因为这只是悟道的开始,以律止贪,需要继续体道而行,坚定信念,才能不被欲望再次拉回尘土之中。悟道从当下开始,诸君可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