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巷的时光
街口禁止步行的红灯还在亮着,我停在斑马线的一头,在等绿灯闪起的那一刻出现了幻觉,同一个镜框里的景象变来变去,一会是淮海商场一会又是金鹰的跳跃。
人就恍惚在那里。
小城在仅有的六十年的岁月跨度里涂来抹去,它似乎对保留历史陈迹毫无兴趣,不停的在美容出新样子。只有街角站立的那棵法桐,才能暴露出城市年轮的皱纹。
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埋葬记忆是件太轻而易举的事情。
已经找不到一张新华巷的老照片了,现存的一张还不是巷子的规模,七十年代以前住户的老旧平房,篱笆围起的简陋的院子。
我说的“老”在时间上其实并不遥远,也就是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新华巷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传奇。
小城改革开放的第一道眉眼、第一个表情便出现在这里。
小巷是服装批发、零售市场,一条小街涌满了服装摊位,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福建石狮、浙江义乌倒来的衣服,摆个摊子价钱翻倍卖。
现在的新华巷,几乎湮灭了当年那个非常红火市场的一切痕迹。
一马路上,好像就只有百货大楼还存留着,成为小城历史的意象残余。贴着楼边的友谊巷,算是这个城市风貌、特征还刻写着记忆的唯一的一条故旧了。
那天路过看,它已被抬举成“特色精品美食街”了。
这个定性有点搞笑,颠覆了我的认知。
若是个愿景,倒不好说些什么了,可看它带檐顶小瓦装饰的一本正经,又很像是眼下的自诩,感觉就有点新光棍偏不怕老邻居的无畏嫌疑。
友谊巷的“特色”确实是有的,但和“精品美食”实在扯不到一起。
小城一马路往上,有三条巷子曾经最为著名。
一是利民巷,以上下班时间点拥堵著名;再就是服装一条街新华巷。
友谊巷算是最早的小吃街。
四十一年前我刚来淮北的时候,这个城市的饮食服务业绝对是皖北乡镇的水准。把家里的灶台搬到街边便是饭店,长条凳,歪歪扭扭的桌子,昏暗的白炽灯照着满是灰尘发黑的墙壁。
就在你能看见的地方,浑浊的塑料盆洗着碗筷。餐桌上咸辣油大便能所向无敌。
07年我从西边的一中住宅,搬到东面挨近友谊巷的榴园小区,它依旧是小吃云集的一条小街。
包子、豆脑、油条、烧饼什么的,几乎就是门挨门的堆积着,真说不上哪家有多么好吃。
它就是你来不及烧饭的临时厨房,吃个热饭,填饱个肚子。
平日里喝个小酒,也很少有人会来友谊巷,宁肯绕远跑到闸河路上的憨子饭店,土豆肉丝、辣椒炒鸡蛋,上个凉拼便开喝。
友谊巷的豆脑算是比较有名的了,老实讲,一直还真没喝出怎样的好,或许是掺着油条改了味。
但它有年轮的记忆,有市井熟人熟脸的热乎劲。
一七年我搬离那一片,不到一个月便想念起友谊巷的烧饼油条豆脑了。
它无疑在我们的味觉里植入了深刻的记忆。
和精品美食无关。
如今的友谊巷可能店铺更干净一些,品种更丰富一些,但本质上还是市井小吃街的品味,和“精品美食”不搭界。
多了些正宗、老字号的强调,食物的品相也卫生了许多。
但终究还是盒饭、小砂锅的水平,便宜、方便、救急。
一扯上美食加精品便要自毁名声了。
对俺老百姓来说,一挂上“精品美食”的定性,味道依旧,可能只是在价钱上更“精美”了。
便会嗤之以鼻,却也无可奈何。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