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神徽、大禹“息壤”的解析 从埃夏说看良渚(中篇)

良渚反山王陵M12墓98号玉琮,《良渚王国》书


补充上篇


良渚的水利工程补充:


兵策老师2017年2月15日新浪博客《夏朝地图》一文: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2wkcd.html?type=-1

《竹书纪年》记载帝喾始居于亳。传说帝喾迁都于亳,能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一旦洪水暴发,人民可以快速转移;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炎帝系共工氏余部,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战场。下埃及三角洲地形开阔便于泄洪,上游洪水暴发,下游人民有足够时间转移。上埃及阿拜多斯-提尼斯家族的统治政权要面临原居于下埃及家族后裔反叛的可能性。这些理由与帝喾迁都于亳的理由吻合。

《古本竹书纪年》:帝喾高辛氏,元年,帝即位,居亳。

从此,看良渚古城地理位置,离山那么近,古城设计目的还有:

海侵洪水侵袭古城时,居民能很快疏散到临近的山上。


 

舜有无来过上虞和良渚?


有位“太山梁父”读者留言:“东夷文明帝舜的故国!姚墟在浙江也。”

舜(古埃及Ka帝王)很可能来过上虞、良渚这一带开发,他的后裔在上虞建庙纪念。尧封他在外开发,他“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一下把2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咱祖先幸福呵)。

《古本竹书纪年》还记载:他在位时“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葬还是在阿拜多斯的桥山。


良渚在大禹来之前就被开发


良渚古城设计兴建与大禹有关,但良渚地区一定是在大禹3100BC即位之前就被开发。

良渚考古资料:吴家埠3800BC,南河滨3500BC,这显示在黄帝3300BC即位前这里就存在开发建设活动。

莫角山王宫建造,良渚博物馆的场景模拟

这样推理的原因只有一个:良渚的水利工程涉及到本土巨大的人、财、物力。这些当地的技术专家、劳力是如何来的?不可能是大禹从古埃及航海运来这么多人。建造中,建材哪来?建筑大军吃饭如何保障?


良渚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遗址、良渚古城区和外郭区等部分构成,最能证明古城有都城性质的是莫角山遗址。作为古城的宫殿区,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上面有3个土墩,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作为一个人工台地,莫角山宫殿区工程量不亚于埃及的大金字塔!


顺着这思路,提醒我们:与古埃及同源的中国的涅伽达Naqada文化,在古埃及向这里扩张之前,已经初具规模,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苏美尔特色的神巫文化体系。

(兵策老师注:古埃及的黄帝、大禹文明就是苏美尔文明的一个分支)


大禹的“息壤”在良渚被发现:草包不“草包”


在良渚古城莫角山王宫区(3030BC-2900BC)、水坝等多处,良渚考古学者发现一种特殊建筑材料:“草包泥”,长40厘米,宽10厘米,厚8厘米,重约6公斤。

 良渚考古学者们,你们发现了史书记载的大禹的“息壤”!


息壤,苏东坡等将它神秘化了。明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最终揭开了这个疑团。

他在《升庵集》中写了一篇《息壤辨》,文中认为,所谓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息壤就是农民们种桑耕田所用的普通土壤,因为可以作为百姓们休养生息之资,故曰息壤。认为息壤是一种“土自长息无限”的“神物”的观点,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不正确解读。(网上资料)。

《帝王本纪》描述大禹(那尔迈)的真身墓:“下不及泉,上不通臭。即葬,收余壤为垄,若参耕之亩。”用的庄稼地的土壤。这与杨慎的“息壤”相互应征。大胡子老兵提醒我:“草包泥,以前的房子有用这个。防水的大坝也用这个。另外以前葬人的话有用席子的习惯。”


海江群友说:“息壤可能是尼罗河年年泛滥而每年增长的腐殖土,肥沃土地用的。”


我进一步推理:尼罗河边长着芦苇一般的纸莎草Papyrus,它又是下埃及的标志。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居民,在大禹那尔迈的指导下,用尼罗河每年产生的腐殖土和纸莎草(芦苇),做成“草泥包”,是为“息壤”。

如果,今天的古埃及考古学者在下埃及发现良渚类似的“草泥包”,就会形成4方证据(中国考古挖掘,埃及考古挖掘,中国的史书记载,加上兵策老师《发现夏朝》夏朝王表考证证据链)将会形成铁证:

大禹是那尔迈,大禹来过中国良渚,大禹那尔迈葬在今天的绍兴会稽山,中国史书记载的夏朝是古埃及第18王朝结束前的王朝。

在缺少埃及“草泥包”发掘的一方证据时,我们凭3方证据依然可以告诉良渚考古学者们:

祝贺你们,你们发现了夏朝的“息壤”!如果跟进,中国历史学中发现夏朝的考古学伟绩将由你们辛勤艰苦的工作而产生!


写到这,作者不仅感慨:

一帮体制内官方学者,围着商汤的痕迹,在商汤的故城二里头在拼命挖,想找到夏朝;

而另一帮体制内官方学者,围着大禹的痕迹,已经挖掘出夏朝的东西,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挖的就是夏朝。

良渚的考古学者们脑子里夏朝是在2000BC(夏商周工程的遗患),认为自己挖的是虞朝!

1300历史的误差,周朝人有意少记载的历史,给后代留下无解的一个误区!尽管历史上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对《竹书纪年》等史书中漏洞有指出,但从没人给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直到2018年兵策老师《发现夏朝》书出版、埃夏一体学说作为科学创立。


中国记载的上古和夏朝历史就是发生在古埃及文明之初到第十八王朝结束的古埃及历史,此即为“埃夏一体论”。相信这个证明对大家理解华夏文明起源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重新看待汉字的国际地位,重新看待中国华夏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地位。(兵策儒剑)


进入正题:


兵策儒剑研究良渚的文章,我的背景知识库


我写此文的知识背景库,有意展示带到良渚的单反

我写此篇文章一定时放着《发现夏朝》书和兵策老师给过我的王表、地图彩色打印件,同时看兵策儒剑所有新浪博客上直接论述良渚的多篇文章。这里列出兵策老师观点和文章地址,各位参考。


良渚文明的古埃及起源

2016-07-05 22:09阅读:3,655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1cyv1.html?md=gd

良渚文明时间段与古埃及古王国的衰亡

2015-04-14 17:38阅读:1,289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2vfrw.html?type=-1

良渚玉器上的古埃及早王朝法老的名字

2013-09-08 23:40阅读:13,284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1bh8y.html?md=gd

良渚玉器上的头戴内梅什(Nemes)巾冠的古埃及法老形象

2013-08-10 17:31: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1axiz.html

“王”与“皇”汉字由来,论良渚三叉形玉器原型与含义(上)

2013-08-15 12:10阅读:1,737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1b0q3.html?md=gd

“王”与“皇”汉字由来,论良渚三叉形玉器原型与含义(下)

2013-08-15 16:21阅读:3,4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1b0u9.html

历史新解:越国与古埃及夏王朝的渊源

2013-10-29 15:53阅读:6,94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1cbyc.html?md=gd

中国新石器金字塔(2):良渚

2013-10-27 18:47阅读:1,765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4e1c6f0101cb8d.html?md=gd




很逗的是:兵策老师在上张图片上标注良渚地区也可能存在大型金字塔,注意下图远方。要知道墨西哥著名的位于特奥蒂华坎的太阳和月亮金字塔就是从一个长满树的土山上挖出来的。”


我在去良渚遗址公园公交车上拍的。还爬上过良渚博物馆边的一“金字塔”山包,上面有现代人的墓地及盗坑洞。那古城周边这样形状山包很多。


2002年“金字塔漫游者”探测活动的现场直播在全世界掀起了“金字塔”热潮。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达指出,中国良渚的“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毫不逊色。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金字塔与埃及画上了等号,却鲜有人注意到,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国良渚文化完全可以与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古文明相媲美。据王明达介绍,良渚有100多座被称为“土筑金字塔”的高台土墩。因为属于土建筑,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遗迹。但由这些祭坛和墓葬结合的复合遗迹,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如1987年发现的瑶山祭坛,由红土台、灰土围沟等围成,高约18米,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实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而目前已知的良渚最大的王宫址———余杭莫角山遗址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有3万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包括宫殿、广场等的巨型建筑。


良渚神徽的解析


以上3张图片来自《良渚王国》书


良渚神徽出现在反山王陵墓地(3020BC-2900BC),那图案里的“王”到上海福泉山(2800BC-2300BC)就没有了。反山M12墓葬的“玉琮[cóng]王”高8.9厘米,重6.5公斤,保存完好。它是分析“良渚神徽”的最好样本。


上图显示良渚玉器玉琮图案的演变,从此表中良渚文明的分期一目了然:大禹来时(肯定在3100BC他即位之后)、莫角山和反山王陵开建于第二期。


兵策老师解析良渚神徽

戴着戴内梅什(Nemes)巾冠献祭的古埃及帝王,

臂环、脚环的细节在这神像上都有刻画!


戴内梅什(Nemes)巾冠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模仿老鹰羽毛、象征太阳辐射的。古埃及第1王朝彤法老(Den),根据巴勒莫石碑上的铭文,埃及古物家和历史学家相信他有42年或45年的统治期。他在位时间2916BC之前。下图描写他的象牙版出现过头戴内梅什(Nemes)巾冠的形象。他左手拿的器物与上海青浦福泉山发掘的那权杖很象。


【古埃及象形解字连载26】|彤 -- 彤城氏起源

良渚博物院的上海福泉山墓出土象牙权杖3D打印复制品


2018年我在群里推荐大伙买《都灵埃及博物馆》画册,兵策老师买后发我如下图像,说他一直在困惑良渚神徽那王捧着什么献祭。他献祭姿势应该象这样,但献祭的东西可以变化。



与大胡子老兵一起探讨“良渚神徽”


群友大胡子老兵哥们,杭州居民,留小胡子的80后,差点入军校。大学是华中水利学院。我和他说:我在武汉大学的桂园宿舍下个山坡就到他们学校的家属区、户外电影院。我俩同去良渚博物馆参观,我回南京后,我们微信讨论良渚神徽的含义。

这是良渚博物馆的视频上解释图案。受兵策老师熏陶,我俩都不信。

胡子让我PS,把阳刻和阴刻部分颜色分开来,就成这样了。“良渚神徽”是一位“鸟人神”,捧着一神兽像!

他的左右上方一定还要有2只鸟!

河姆渡双鸟朝阳,凌家滩双头鹰,大禹那尔迈调色板上随从举旗帜,有2杆旗帜上各有一鸟。

反山王陵中出现这良渚神徽的简化版


“良渚神徽”中的“鸟人”:


仅仅是把古埃及帝王描绘为鸟人神,这是史书上的“黄帝”么?



苏美尔乌鲁克城邦第3期底层发掘的雪花石膏瓶,伊南娜女神(至少2000BC前),苏美尔伊南娜(Inanna)=古埃及伊西斯(Isis)。伊南娜Inanna或伊什塔尔Ishtar- 生育,爱情和战争女神

伊南娜女神的脚是鸟脚,左右各有1只鸟(猫头鹰),踩着2只狮子,帽冠加翅膀也构成一个“介”字型,手臂上没环但有2手镯,双手张开,也象“良渚鸟人神”那样在发功似的。

我与大胡子讨论时用了我在三星堆拍的相片。

这是网上图片

这是人身已缺失,鸟脚站在下面一鸟头顶上的雕像

河北省博物馆的战国燕国都城的门把手(475BC-223BC),“鸟人”换成了老鹰,周朝古埃及第18王朝的“鹰蛇之夏”放在了商朝的神兽饕餮之上。演化版的“良渚神徽”。


“良渚神徽”中的“神兽”:


三星堆纵目头像、商朝饕餮等的渊源(略)

上面3张我拍于三星堆博物馆

商朝的饕餮是同源于这神兽,并由商朝固定,商朝的神徽。

周朝从古埃及第18王朝过来也得遵守


文章太长了,此处略,只放图片和结论:


上篇群友静安居哥们留言,说我做中国的涅伽达Naqada文化,是在做一个复盘。我复盘的落脚点在这里


满天星斗的具有苏美尔文明特色的中国的涅伽达Naqada文化,与古埃及黄帝大禹同时发展,后部分接受了从第0王朝(或更早)一直到第一中间期古埃及黄帝大禹们的影响和改造。

改造我们的黄帝大禹他们那些文化遗物,在古埃及上基本遗失了。中国商朝及之前的文化可以找到古埃及前王朝及第一王朝的许多遗留。


叶舒宪:创世鸟神话“激活”良渚神徽与帝鸿 ——兼论萨满幻象对四重证据法的作用

https://mp.weixin.qq.com/s/uNQxjKC1izCWhiZWoj61HQ


(编者按:叶舒宪老师的文章由他的学生杨骊老师发在我们群里,这时我已写完中篇,在给兵策老师审稿。

我给叶舒宪老师这样留言(杨老师也帮我微信转给他了):


南京大辉

昨天看到此文,在“鹰蛇之夏"公众号刚发上篇良诸分折。昨天中篇交稿。鸟人一说不谋而合。良渚那图很清晰鸟脚。我中篇还有燕国的门把手等很多图。您这观念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司令小兵昨天群里说:” @Frank 美洲土著文化其实是一个参照,也就是欧亚大陆4000年以前的文化会在美洲体现出来,如阶梯金字塔,龙,羽冠,,,但青铜与铁技术等3000年内的文化则没有。“ 

您这如加上古埃及前王朝苏美尔人一支,商和周古埃及一支,再细化。大体可解释中国华夏文明起源。 相互关注,共同努力


方向明《神人兽面的真像》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方老师,您好。

写此篇文章前粗看了您的书,您为了描画良渚器物眼睛都损坏了,感到惋惜,千万多保重。为您做学问的严谨和辛劳而感动。感谢您的付出。

我看您书,从头到尾都没法看到您对这”神徽“解释的结论,但是您用了丰富的各地纹饰的对比资料。

您这些资料,足可以构成一篇文章,就是我上一节想要系统表述的:

从良渚的神徽,到商朝的饕餮,到周朝战国时的燕国“鹰蛇之夏”,华夏文明发展路径的解析


未完待续


还差"鸟站祭坛"象形文字解析,和良渚发展中对应的古埃及历史,良渚为何于2150BC突然消失?


感谢您看到这,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