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送别,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2021年8月6日凌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王派”创始人王文娟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周岁。8月10日10点,王文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虽然因疫情管控,王文娟的遗体告别仪式未对公众开放,但许多戏迷朋友都自发在网上为她送别!

图:Mr-DeanDing

来源:新浪娱乐 燕燕摄
■ ■ ■ ■ ■
王文娟老师越剧人生回顾
漫漫学艺路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每逢戏班有演出,母亲就会抱着她去看戏,耳熏目染下,她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长大些后,她还自己爬上高凳看戏。

1938年,因家中生活困难,12岁的小王文娟背井离乡到上海投奔表姐竺素娥学戏,初唱小生,后工花旦。

1948年《双抢陆文龙》饰群凤公主

1949年《东王杨秀清》饰洪宣娇

旧时学戏极为艰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她却极能吃苦,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她就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她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无论练功还是跑龙套,都丝毫不敢懈怠。因很少玩乐,且沉默寡言,王文娟还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

学艺期间,王文娟演过童生、花旦、青衣、泼旦甚至花脸和老生等行当,这些也为她日后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夏末初秋,王文娟学艺满师,以“小竺素娥”的艺名,开始全新的艺术生涯。

雏凤展清声

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与小生邢月芳合作,从一个六肩旦龙套飞升头肩花旦,成为越剧界的后起之秀,展露头角。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1947年,王文娟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以一出《礼拜六》,一炮打响上海滩。

1948年《双抢陆文龙》尹桂芳饰陆文龙、王文娟饰群凤公主

1948年,应徐玉兰的邀请,王文娟加入玉兰剧团,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合作生涯。她们合作的第一个戏是《风萧萧》,徐玉兰扮演荆轲,王文娟扮演侍女。当时就有评论说她们俩:“一个英武豪放、正气凛然的,一个委婉秀丽、情深意挚,两人在舞台上刚柔相济,水乳交融,慷慨悲歌,感人肺腑。”

王文娟与徐玉兰早期合作剧照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她们又陆续演出了《红狮岗》《风尘双侠》《是我错》《林冲夜奔》《夜夜春宵》等剧,深受观众的欢迎,为越剧舞台留下了一段佳话。徐玉兰曾经这样评价和王文娟的合作:“几十年来我俩情同手足,形如一人。舞台上不是你配我或者我配你,而是彼此尊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欣逢新时代

转眼就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为配合宣传抗美援朝,王文娟不仅与徐玉兰合作演出《信陵公子》,还参加艺术界捐飞机的义演。

上世纪80年代《孟丽君》饰孟丽君

1951年,她积极排演解放区进步戏《白毛女》,成功塑造了喜儿这一经典形象。《白毛女》也成为了越剧“王派”艺术宝库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精品。

1952年秋,王文娟和玉兰剧团的姐妹决然放弃在上海的一切,集体北上,参加了总政文工团越剧队,先下松江、舟山慰问部队战士,后又去旅顺、大连慰问苏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50年代《梁祝》饰祝英台

上世纪50年代舞台版《追鱼·书馆》饰鲤鱼精 徐玉兰饰张珍

在那个激情年代里,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内心的荣誉感,冲淡了她对死亡的恐惧。1953年4月,王文娟和姐妹们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慰问前线战士,并在开城协助战俘遣返。

尽管每日炮火连天,但王文娟和姐妹们从不畏难退却,夜以继日地在废墟、矿洞、病房演出,这一演就是八个月,有时嘴都冻得合不拢,呼出的气也快冻成了冰。

“这段经历对我来讲终生难忘,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王文娟说,从那以后,学戏演戏的动机不再是单纯为了给“小家”赚钱,而是为人民大众这个“大家”服务。

1954年初从朝鲜回国

1954年初,王文娟随团回国,同徐玉兰一起荣获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二等军功章和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随后玉兰剧团的姐妹们重回上海,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改建为上海越剧院二团。

舞台丰收季

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后,王文娟便和徐玉兰着手排练从朝鲜名剧移植的《春香传》,王文娟在剧中饰演善良美丽的朝鲜女子春香。

上世纪50年代《春香传》饰春香 徐玉兰饰李梦龙

该剧一经上演就大获好评,许多兄弟剧种名家都纷纷搬演,其中“爱歌”“别歌”“狱中歌”等唱段更是成为越剧舞台上脍炙人口的名段。王文娟和徐玉兰也凭借该剧,在第一届华东戏曲会演大会上,荣获演员一等奖。

1959年越剧电影《追鱼》饰鲤鱼精

1983年《慧梅》饰慧梅

1985年《皇帝与村姑》饰张桂兰

《春香传》之后,王文娟又紧锣密鼓的推出了一部又一部佳作。《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关汉卿》中的朱帘秀、《女飞行员》中的林雪征,从古到今,能文擅武,角色跨度极大。

62版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角更让一代人念念不忘,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不朽的经典。她塑造的林黛玉外形秀美清雅,性格高傲深邃,完美的展现了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性格特点。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饰林黛玉

著名戏曲评论家刘厚生就曾评价王文娟塑造的黛玉,“不是一般理解的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林小姐“,而是“在烈火中撼人心魄地嘶叫着的凤凰”。

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开拍选角时,观众对林黛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像不像王文娟。

组建红楼团

上世纪80年代清唱表演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春风的照拂下,国家经济形势大有起色,但戏曲艺术创作却面临市场的冲击与挑战,文艺体制改革势不可挡。

与徐玉兰演出《西园记》

1985年,王文娟和徐玉兰大胆实践,在文化局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改革性剧团——红楼剧团。红楼剧团以“经济独立,艺术独立,人事独立”为章程,一边积极培养吸纳年轻新秀,一边创编复排新剧。在试行的两年中,共上演了《神王恋》《皇帝与村姑》等十一台大戏。其中现代剧《瓜园曲》获得上海市戏剧节多项大奖,红楼剧团也被评为先进集体,并获1987年上海市巾帼奖。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因徐、王两位越剧宗师到年龄退休而结束。但王文娟却很乐观,她认为“只要自身努力进取,决策能够尊重艺术,尊重市场,耐心培育市场,越剧依然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

王文娟老师晚年登台演唱集锦

桑梓娱晚年

1991年,王文娟从红楼剧团退休,但她却始终心系越剧,心系舞台。

晚年学画

王文娟与丈夫孙道临的合影

乘着身体还能“折腾”,她先是同丈夫孙道临合作拍摄《王文娟艺术集锦》,重现《庵堂认母》这一折戏。随后又在1996年,拍摄了由孙道临指导的越剧艺术片《孟丽君》,不仅圆了此生“南缘(再生缘)北梦(红楼梦)”的梦想,也为越剧”王派“艺术留下了两部精品佳作。

与弟子单仰萍合影

为弟子王志萍、李旭丹讲解《焚稿》

哪怕已年逾九旬,只要身体允许,她依然坚持和学生们在一起。不管是对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学生,她都要求很严,一丝不苟。她曾告诉青年演员:“我的命根子就是戏。”她还常讲:“要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学习传统,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勇气去突破传统。”

1992年王文娟老师在宁波珍贵影像

在2016年“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王派艺术专场”时,已是鲐背之年的王文娟亲自上场点兵,整理挖掘了《红娘叫门》《哭塔》等失传已久的越剧剧目,让王派艺术精髓得以延续。

2006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艺术回顾展.”在上海演出

2016年千里共婵娟王派专场 清唱苏轼“水调歌头”

回顾越剧百年历程,王文娟不仅亲自见证越剧的繁盛和发展,更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之一。如今,王文娟虽已溘然长逝,但她在舞台上塑造的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将永远鲜活地活在戏迷心中。
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