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夏天有个约会(8)惠灵顿,越夜越美丽
惠灵顿位于南北岛中间,成为首都完全是出于平衡战略的考虑。1865年,由于担心南岛成为另外一个独立的殖民地,才把新西兰首都从奥克兰迁到了这里,(奥克兰也傲娇一下哈,您祖上也是阔过哒!),虽说这里的天然条件并不咋地,一个是地震,一个是大风。
最近的这次坎库拉地震(七周前)对惠灵顿影响也不小,不过咱也是经过唐山地震大风浪的,不在乎这个。倒是运气好到爆:听本地人说,这么长时间就我们来的这两天天气奇好!不仅晴天,居然没风!这是惠村人民对我们表达的最大善意了吧?
蓝天,白云,没风!行走在整洁清爽的街道上,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作为世界最南端的国家首府,面积小一点也不算毛病。谁叫城市建在山坡上了呢?为数不多的土地有一大块还是1855年大地震的时候从海里挤出来的呢!跟奥克兰都市区City比,惠灵顿更多了一点艺术氛围,不论是建筑还是设施,从街头弹唱艺人到摆放的金属雕塑,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文艺范儿。行走街头的还有现在新西兰已经少见的无轨电车,拖着跟辫子不急不徐地往来着,给拍照也增添了许多素材。
边哥(无界)跟我说过,来惠灵顿如果没机会抓鲍鱼龙虾的话,最好玩的就是去逛酒吧了。也对,本来新西兰的电影业就很发达,有个彼得杰克逊的《魔戒》系列就已经奠定了在世界电影局面上的重要地位,遑论维塔工作室和新近维大搞的动漫项目等等。《钢琴课》、《鲸骑士》、《纳尼亚传奇》、《霍比特人系列》、《第九区》都是影迷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再加上新西兰灵秀的风光十分适合电影取景,惠灵顿已经成为了南半球事实上的电影之都。南北半球的差异使得在每年圣诞节前后许多欧美的电影人飞到惠灵顿来度假玩乐,因为对于很多影星来说,能在冬天穿上花了好多心思配好的夏日衣服和首饰是多开森和重要的一件事情啊!所以在酒吧里就经常汇集着各色人等,不经意间看到电影巨星也是常有的了。我不是追星族,也不认识啥巨星,可是对于这种际遇还是感觉很有趣。住下之后拿着地图就去问公寓的管理员,这哥们儿看到我的喜好眼睛也是亮亮的,用碳素笔在一个位置很肯定地划了个圈,就是这儿了!我顺便请教了吃海鲜哪里好?哥们儿贴心地问我要高档还是低端?我说居于中间的吧,于是就给我推荐了在海湾边上的一家,叫做The Crab Shack。这服务使得俺心里暗暗称道。
考特尼区(Courtenay Place),惠灵顿的酒吧和夜店汇集之所。
我穿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红绿灯(吐槽一下,惠灵顿是我见过的红绿灯最密集的城市,没有之一。密集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已经活活把遵守规则的Kiwi逼成了比我还能“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群体而毫不知羞耻),途经风格各异的街边建筑,在灯火辉煌的圣詹姆斯剧院前逡巡了一会儿,(奥克兰的St James剧院已经改成公寓了),然后出现的就是一家挨一家的酒吧夜店了。
暮色已经很深了,灯红酒绿的酒吧外坐满了人,很像三里屯的氛围,当然家庭单位的看起来也并不少见,呼朋唤友的就更多些。我仔细辨识着看其中有没有什么演过电影的熟面孔,可惜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我压根儿就不认识,反正一个也没找到,倒是引起了每一家店铺驻唱保安的警惕与不安,肥硕的身子一直转向我,我不就是举着手机一通乱拍嘛,又不是弓箭,慌个啥?!
不少店里音乐声动,人影憧憧,估计也有舞娘相伴,也有的相对静一些,演奏着舒缓轻慢的背景乐曲。更多地就是人们端着啤酒吃鱼薯,唉,就这伙食,白瞎了这良辰美景。各种主题馆子的都有,不乏浓郁的拉美风情和东方风味的。不过独自一个人逛,究竟是缺少了探险的意趣,连喝杯啤酒都意兴阑珊,看来夜生活也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啊!我这充其量也就是个假装好龙的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