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报告发布,阐述了当前地球环境状况的严峻现实。
这份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基于14000项科学研究编写的报告,对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将如何改变世界做出了最新评估——地球已向人类发出“红色警告”!报告认为,一些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在未来几个世纪内都“不可逆转”——除非立即、快速、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全球变暖幅度在21世纪将超过 1.5至2摄氏度,而未来二十年的地球将更加艰难。通过科学试验,人们可以确凿无疑地得出结论:1.5摄氏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全球温度增长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所谓的临界点便有可能出现。临界点意味着全球气候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永远无法回归到过去“正常”的环境中;而当全球温度升高2摄氏度,极端温度通常也会达到农业和人类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这时候,全球数十亿人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各大海外媒体“慌”了,纷纷发文阐释“气候危机”的严重后果:
△ 根据《自然》杂志的表述,与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相比,如今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约1.1摄氏度,升温幅度已经达到自125000年前冰河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
BBC总结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值得注意的五点变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项是,极端干旱天气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将由于气候变化而逐渐增强。
△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1摄氏度至4摄氏度,极端高温天气每十年发生的频率将会是1850年至1900的9.4倍;而极端高温天气的强度也会由当下的增加1.2摄氏度到增加5.1摄氏度。
而由于全球变暖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后续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将让人类的生产生活“岌岌可危”。
在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下,海平面到本世纪末将会上升2米,到2150年甚至会达到5米。
这些数字听上去可能会让你心头一紧,但不少人也有着侥幸心理。其实,在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最坏的情况真的很有可能发生。
届时,即便上升数米的海平面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生命走向终点,但地球这个星球却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废墟”。
△ 美国航天局NASA研发了一款海平面上升预警工具,全球范围海平面在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如在一百年后(2120年),中国连云港海域海平面将上升0.95米,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格兰德艾尔海平面将上升近2米(1.74米)。
海平面的变化将严峻考验着全球各个国家的危机防范能力,而一些岛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则可能是灾难性后果。更糟糕的是,海平面的上升属于不可逆事件,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阻止其继续上升;而什么都不做,放任不管又会让海平面上涨得更快。
编写这份报告的工作组联合主席、法国气候科学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称,随着海平面逐渐上升,过去每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如风暴潮、涨潮和海浪结合引发的强暴雨与洪水等),到本世纪中叶已经变为每十年发生一至两次,未来还将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 从左至右分别为美国西部极端干旱、澳大利亚山火、欧洲洪水、中国郑州暴雨、希腊大火、朝鲜暴雨。现代社会促使全球变暖——其影响已经显而易见,屡破纪录的干旱、野火和洪水几乎发生在全世界的多处角落,摧毁各个家园社区。一些领导人完全不管自己人民的死活,他们宁愿花费数十亿美元发动战争,都不会把钱花在应该花费的刀刃上。
这让我想起了模拟管理游戏。在游戏中,你必须要发展一个社会,直到该社会最终成为第三型文明。然而在你打造的社会能够自给自足之前,很难避免这个世界的毁灭。不幸的是,游戏可以保存,甚至重开一局,而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里,永远没有下一次。
当他们(科学家)说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拯救气候的时候,人们往往理解为一切都还可控;这类信息就让人们怠于去采取行动,结果“后院着火”成了现实。
最终,还是普通人要去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而一些有钱人可能会舒适地坐在他们的“方舟”里,花大价钱躲去太空。
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都完啦。要把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哪是靠一天两天大范围削减温室气体就能实现的。
希望我们可以推出“烧焦的森林之旅”(类似的活动),这样人们就能对这些问题更在意了。
几十年来,世界本应为小家庭提供激励措施,加大回收力度,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其他干预措施)。但现在已经太晚了。这不仅仅是人类的危机,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的危机。看看我们干的好事......
并不是政府不采取措施,在一些国家,财阀凌驾于政府之上,而他们只关心利益。
欧洲的气候一直很糟糕,是时候采取行动了。我希望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峰会是值得的。
再过三个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承诺采取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并为相关行动提供大量资金。而上述报告将为11月份格拉斯哥气候峰会提供决策参考。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说,如果全球碳排放量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这是许多国家在过去一年中曾经承诺的目标),那么世界就可以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中规定的目标,并在21世纪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仅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C的水平。所以,我们未来的气候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决定。可是全球各个国家真的会联合一致,应对共同的“敌人”——气候变化么?
对于惯用科学模型/数字证据的科学家,最不可控也难以预测的因素是“政治”,也就是“人”的因素,但他们在此次报告中还是加入了政治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美国石英新闻网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首次纳入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3(SSP3)模型,目的是希望从科学技术层面解释国际气候合作的“破裂”的惨痛后果。可笑的是,这个路径模型通常被科学家们称为“特朗普世界”——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地区冲突屡屡加剧和国际合作不断减少,一个国家在采取对外政策时,往往会为了国家安全而牺牲环境保护。英国查塔姆研究所指出,包括美国和欧盟国家在内的西方国家以及中国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能源。因此,华盛顿、布鲁塞尔和北京做出的决定对世界气候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但问题是,要实现气候目标,现实世界的行动需要合作和竞争保持一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也往往需要长期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然而,近年来国际气候合作日渐失势,尽管欧盟一直雄心勃勃,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向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但美国的气候政策却变化多端、难以预测。具体来说,尽管欧盟领导层或许发生变化,但由于他们一贯支持气候倡议,所以欧盟在更加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和低碳技术部署方面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样,中国的“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也体现出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在美国,气候变化话题却始终与国内党派争端相伴。早前,民主党政府推出了气候政策,但这些政策随后被执政的共和党人放缓或逆转。这种“反复无常”的气候和环境适应方法,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政策的影响力,并削弱了美国在国际进程中的贡献。今年11月,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将齐聚格拉斯哥,宣布他们在巴黎协议下的气候承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和地球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这次的选择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