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守岁
守岁是对旧年深情的告别,对新年热情的迎候。很早以前,中华民族就有守岁的习俗。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应诏赋得除夜》)严冬将尽,铜镜冰消,风送梅香,迎春接福的喜悦洋溢在唐朝诗人史青的心头眉间。
快乐不是年轻人的专利,85岁的清代诗人赵翼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坐听新年鸡鸣第一声: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已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守岁也是一种甜蜜的放纵。“灯火乱前街,儿童欢似鹿。邑小人声杂,达晨不肯宿”(清张问陶《戊申除夕》)。放鞭炮,看烟火,看舞龙舞狮,孩子们欢乐得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唐范成大《卖痴呆词》)”。午夜已过,有小孩在街头大声叫卖什么,一问之下,竟是在卖“痴”卖“呆”。顽皮的孩子,幽默的范成大。
25岁时的苏东坡,也写过一首《守岁》诗:
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
更鼓畏添挝。
夜已深沉,儿子苏迈却还硬挺着不肯睡觉,在那里东奔西走,大呼小叫。报晓的公鸡啊,请不要大声打鸣,打更的老人啊,不要急着敲响黎明的更鼓,以免赶走了孩子守岁的快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初为人父的慈爱。
这样的夜晚,放纵的不只是孩子。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四十岁的杜甫困守长安,而此时的长安奸邪当道,乌烟瘴气,安史之乱正在发酵酝酿中。杜甫只能把自己灌醉,一个人流泪,借除夕之杯浇心中块垒。
守岁,也可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南朝梁徐君倩只是一个咨议参谋,官不大,却活得很滋润,享受生活的甜蜜。这个夜晚,一对玉人一起品美酒,赏雪景,绵绵夜话到天明:
欢多情未极,
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
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
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
为待晓光催。
除夕夜长,人生苦短,低头静思,感慨万千。此时的苏东坡感叹:“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大明才子文征明感慨:“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清人席振起设誓许愿:“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黄金易得,韶华难留;春光易老,青春易逝,唯有热爱生命,珍惜光阴,才能不辜负大好年华。
夜凉如水,对漂泊异乡游子来说,守岁是悠长的思念。白居易说,“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客中守岁》);孟浩然说,“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除夜有怀》)。
海峡的对面,也有除夕,也有守岁。“爆竹声声腊鼓催,故园西望几低回。辞年独自寻酣梦,守岁徒教忆旧醅”(郭慧衡《壬子岁暮》),所忆者、难忘者又岂只是家乡母亲酿制的香甜的米酒?“万里寄相思,断肠人岂知。年年除夕夜,长是两分离”(冯荣《除夕怀旧》),曾以为那只是一次平常的远行,不曾想登上的却是一趟单程船,别时容易见时难。同宗同源,血浓于水,浅浅的一湾海峡又怎能阻挡得了思乡梦乡的灵魂飞渡?又哪能阻挡得了两岸人民交流、发展的脚步?从借道转机到包机直航到小三通大三通,来往的路越来越近,越来越好走!
“我跟踪春的脚步,你在我情怀深处。”一位网友曾得意洋洋地晒出两句短诗,形容他守岁时的心情。有诗心的人总是那么浪漫、感性,能和他们一起辞旧迎新该是一件十分风流的事。
一旁的小侄孙笑了:“我也喜欢守岁: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守岁守岁,守住岁月守住爱,守住传承守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