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大师与徐州宝莲寺的千年情愫
说起法显大师,那可是享誉海内外的大人物!
法显六十五岁时,经西域到天竺(今印度),游历二十多个国家,前后历时十四年,收集带回了大批梵文经典,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大和尚,也是中国第一座印度风格寺庙的缔造者。
法显作为一代高僧,其坚忍不拔、坚持求索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包括印度古代史学家、印度学者,也把法显之精神遗存和物质遗存视为瑰宝。
这样一位千年前的得道高僧,怎会与今天的徐州宝莲寺扯上关系?这话就得从东晋说起了……
公元390年,正值东晋十六国的纷乱时期。北方后燕豪强吴柱聚千人起事,僧人法长称帝,十万僧俗祸乱河北,为害一方。这件事让法显很是愤懑:“戒律遗失,终使僧人无所顾忌。贫僧法显,西行取戒律,不至不归。”
公元400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法显,本着求取佛教戒律的一腔孤勇和自我宏愿,带随行十数人,沿着西汉张骞通西域的道路往西,经过南凉、北凉张掖、西凉敦煌,在沙漠里跋涉了十七个昼夜,终于到达了鄯善(今新疆若羌),在于阗取得《大品般若经》。
之后,法显一行翻越葱岭,在海拔六七千米、终年积雪、山路崎岖、狂风不停的峭壁间攀行。到达终年积雪的苏纳曼山,同行的慧景终于支持不住了,病死在旅途。法显挥泪掩埋好慧景的遗体,继续前行。
他们走过了南亚、罗夷、毗茶等三十多个国家,终于在公元405年到达了印度中天竺笈多王朝。
法显追随佛祖的足迹,参拜佛祖的诞生地,学习梵文梵语,抄写佛经。收集了《摩诃僧祗律》、《杂阿毗昙心》等六部佛教经典。三年后,当法显决定带着佛教经典回国时,一路陪伴法显的道整却决定留在天竺。
公元409年,已是七十高龄的法显,告别道整,搭商船航行十四昼夜,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法显从狮子国跟商船向东北前往广州,路上遇到了风暴,好不容易挨过了狂风,商船继续驶向广州,途中又再次遇到了黑风暴。商人认为是法显引来的大难,要把他丢到海岛上去。幸好有其他商人求情,法显才免遭此难。黑风暴让船只偏离了航线,一直航行了八十多天,船上的粮食全都吃光了,才最终见到了海岸线。
法显在山东即墨上岸,欲南行。行至徐州时,应徐州刺史刘道怜之邀,在此羁留“一冬一夏”。并在徐州东北二十里的地方,按照印度龙华寺图纸,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印度建筑风格的龙华寺。
至此,法显与徐州宝莲寺扯上了再也割舍不断的紧密关系。之后的徐州也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一城,佛法的菩提种子,从这里发芽、茁壮、开枝散叶,蔓延出一片繁华似锦的大乘佛法圣域。这是徐州曾经光芒万丈的历史扉页,也是值得讴歌千古的文化遗产。
法显修建的龙华寺,后被郦道元记入《水经注·泗水》:“……彭城县东北,泗水西有龙华寺……”。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2年),金军逼近都城,高宗赵构南逃,决开黄河以阻金军,黄河夺泗水,徐州一片汪洋,龙华寺被淹。此后,黄河在徐州境内又多次泛滥,河道地形也不断改变,早已埋入地下的龙华寺也不知所踪。至清末,《铜山县志》云:“(龙华)寺今无考”。近年间,又起传闻:“……具有印度风格的徐州龙华寺现已被埋入地下八米”。
自龙华寺被淹之后,有识之士曾在徐州重新选址,再建龙华寺,后又几度兴废。寺庙名称也从龙华寺,更名为洪峰寺、红莲寺,清乾隆年间定名为宝莲寺。
所幸,在法显筹建龙华寺一千六百年后的2009年,与龙华寺一脉相承的徐州宝莲寺,终得再次重建,殿宇内部装饰,多有印度寺庙元素。一代高僧法显坐像,也同时被尊奉在宝莲寺祖师殿内,以供后人瞻仰。
为弘扬法显坚忍不拔、追逐真理的精神,纪念法显为中国文化做出上的贡献,也因法显与宝莲寺的千年情愫,2014年徐州宝莲寺方丈觉耀大和尚曾前往印度,沿着法显之路到佛国朝圣,最终实现了在佛陀故地重温法显精神的夙愿。
法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只有超越苦难才值得被尊敬,法显如是!而我们普通大众,应常念法显大德、常往宝莲寺,去敬畏这样的远行,敬畏这样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