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生弟子亲如一家,循循善诱
“圣人亦人为,诸子早辨志。持此忠信资,何远不可至?尧舜称大圣,其道孝弟耳。孝弟谁不然?鲜或见天理。天理天所为,超然绝人伪。夫谁能举之?聪明与睿智。兹理何由臻?执事自敬始”(《示诸生兼告同志》)。这首诗,浅显易懂,循循善诱,是许多同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一首。这首诗将其 “为学必先立志”、“志于学”、“志于道”、“执事敬”、“精于一”和“随处体认天理”的学习方法、哲学思辨统一起来,专精敬一,就可以从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学子,逐步成长起来,达到孔孟的超人智慧,成为尧舜一样的大德君子。甘泉子说:圣人也是人为的而非天生的,希望你们早日立定志向,只要将忠心信心坚持下去,什么事情办不到呢?尧帝舜帝这些远古伟大人物,他们最大的道德标准就是孝悌观念。孝悌谁不知道呢?但主动而自觉地与天理相联系的人却十分少见。天理人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容不得半点虚伪作假。那么谁能够持之以恒争取达到孔孟尧舜的至高境界呢?就靠你们的聪明与睿智了。道理我已经讲明白了,怎样日臻完善修成正果,希望你们从执事敬一开始做起。读者诸君,甘泉子讲的这番道理还不浅显易懂,循循善诱吗?
“嗟予语敬之,敬之当听予。敬亦无不在,语子敬读书。当其未读时,天君自俨如;及其对书册,万象涵太虚。见谓以我观,勿以此丧志。舍之求放心,离物以为二。学问与思辨,古训乃其地。无在无不在,事事亦如是”(《 赠四川王公子敬之》)。四川来的学生王敬之要回去了,临别前,甘泉子写了这首诗送给他。诗的大意氏说,敬之呀,你就要离开了,我有话要给你说,你可要记住我的话啊。就从你名字中的“敬”字说起吧,敬是无处不在的,我想告诉你如何读书的正确方法。你每次打开书前,必须先静下心来,因为老天爷在看着你如何读书呢。当你打开书册开始阅读时,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书中,你可别被书牵着走,读花了眼,一定要捡最紧要的与你的志向有帮助的文章去读。读书如能舍弃万物,但求放心,就会专心致志;读书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找出问题和疑点,看那些是符合古训大道理的。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是这样。
湛若水一生,门生弟子近四千,桃李满天下,其中有的相随几十年甚至终生追随,不少成了国家栋梁。如婺源洪垣、归安唐枢(1497-1574)、广信吕怀(1493-1573)、常德蒋信(1483-1559)、增城张潮(1485-1569)、南海庞嵩冼桂奇何维柏、东莞钟景星钟云瑞、顺德黄民准陈谟、番禺王渐逵、扬州李春芳、高陵吕柟、海盐钱薇、信阳戴冠、武陟何瑭等。
洪垣在温州知府任上因饥民杀死囤积居奇的粮店老板落职后,复与同里方瓘前往湛若水的家乡,师从若水,湛若水为他们建二妙楼居之。家食四十六年,九十岁卒。他潜心儒学,著书立说,讲习无虚日,问学者屡满户外,成为湛若水最为得意的门生,甘泉学派最为重要的传承弟子之一。湛若水赞洪垣曰:“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湛若水与他们有很多唱和之作,选其中的几首诗,就可一斑窥豹。
“惜别别期在旦夕,念之令人心恻恻。所赖心同天地间,不以远近形迹隔。千山月出千山光,万里云收天宇长。吾将从此祝融去,武夷见月无相忘”( 《惜别篇与洪觉山侍御》)。
有美,美洪子也。洪子觉山子,为体认天理德业合一之学,故其巡鹾两涯也:於照?商有通融革弊之政,於兴化有均税除害之政,於士人有教成二业之政,风俗有乡约善俗之政,君子称“四美”焉。太学生葛生洞曰:“洪子满代而去,扬之耆老数十人遮道涕洟止之,无已,愿脱靴为记。”洪子曰:“夫父老恶知其不可,此守令事也。”谢去,久之乃去,非善之入人之深也如是乎?甘泉子闻之,喜曰:“夫学仕兼优,知行并致,忘助之两勿,直达天理,洪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或曰:“洪子之善,乃其祖母余教成之致然也。”今竣事而还,便省祖母也,将曰:“祖母之所以教垣者何如?垣今则可以见祖母矣。”诗云:“无忝尔祖,聿修厥德。”洪子有焉。甘泉子既喜而饯之,於会化之馆,会诸同志二十余人,褒之以诗云。
“有美一人兮,在福山之冈。爰服四美兮,两淮之光。淮之清深兮,流之洋洋。维扬之士民兮,念与之长。念之长兮何如?靴不可兮得脱。民之口碑兮,若何可忘归途?会化兮三山之阳,同志翕聚兮天日。堂堂大道如砥兮,孰示周行?岂伊人之岐径兮,无然伥伥”( 《赠侍御洪峻之巡鹾竣事还婺源诗有序》)。
“觉山一去浙东游,讲座寥寥对晚愁。惟有源源山下水,向人无语只东流”(《 观青霞讲座石有感》)。
“问柳随花路四千,吟风弄月有双贤。西樵住过罗浮腊,待得春风送子旋”( 《枕上预留洪觉山方明谷丁未八月十三夜,枕上预留洪觉山、方明谷》)。
“大节登高大科嵿,大家兄弟大家亲。三杯宙宇陶然后,不记异乡何处人”( 《重阳携酒登见日台 重阳携酒同洪侍御觉山、诸生方时素、何宗远、钟叔辉、郑孔新、周明几、谢振卿、周昌逵、方毅中登高大科峰见日台,翻王摩诘韵,以广方、洪归念》)。
湛若水的门生弟子中,有三位十分特别的,诗人有多首诗吟咏此事。如:
“养真(八十二岁)慎斋(八十一岁)与藤川(八十岁),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白沙先生诗句),老来赤子心还存“(《三皓与黎养真瑞鸾黄慎斋民准吴藤川纯》)。
“恨山不高水不深,藤川丈人偏称心。再来切问知新得,人有羡鱼渊不临。”
“天关洞渺春风深,未到穷幽未死心。一悟天开天外景,与君际夜只登临。”
“抱瓮浇花岁月深,花不肯发愁予心。闭门卷却皋比座,读易无言对至临”(《和吴藤川再至天关三首 和吴藤川再至天关,用旧韵三首,因示诸生》)。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没有过的,被传为佳话,有人绘有六皓讲学图。
其它,如《寄题沉东园别业有序》、《二子涉长江二章章十句》、《赠谢生显归祁门》、《泗州学讲后作示诸生》,记载诗人甘泉子与秀水沉时旸之子沉谧、维扬沈珠和高简、祁门谢显及泗州学子之间师生讲学论道的实例,无不彰显着这种浅显易懂,循循善诱,与门生弟子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关系。其“人乃天地心,三才为纲维”、“人心即宇宙,人心即两仪”、“两仪与宇宙,反求自得之”这类寓教于诗,寓心学于诗,寓哲理于诗,比比皆是。
诗人甘泉子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九月九日,作有《九日同诸贤登高甘泉山有序》,这在那一年许许多多亲自主持的重大活动中,只是一件小事,也生动再现了其与同僚、门生弟子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关系。序云:
嘉靖乙未,予奉祭告於泗州,归途出维扬。九月九日,予约巡鹾侍御芝南徐子同登高於甘泉山,徐子欣然许约,予乃携火生坤、沉生珠先期往宿於山上。九日,徐子乃至,都运范君逵、通守闵君廷珪、赵君沆、节推徐君守义、挥使李君懋、县尹王君惟贤、掌教高君简、训导李君世用、太学生史生起蛰、史生书,府、县学诸生:方生顼、葛生涧、张生藻、张生沈、周生玮、儒士王生仁、刘生昊暨弟显咸来,先后登焉。芝南与予登酌於第一峰,环视诸山旁围,诸山在江南者,环侍如列坐前,释子作乐於云外,飘飘如钧天之音,从天而下。或曰:“公之游乐此乎?”曰:“而知有声之声,而未知无声之声,而知人乐,而未知天乐矣。”侍御籧然有契而笑曰:“吾当为作亭於此,先生当记之。”遂扶而南,遍酌於诸峰。父老告曰:“此山七峰连络如斗,平地错落,诸圆冈凡二十八,如宿星之拱斗焉。”甘泉子曰:“而知有形之形,而未知无形之形也。”遂与芝南子历诸峰,凡四五移席,席每三数酌,酌必三数泛菊焉,曰:“开辟以来,即有此山,不知曾有如此人登高於此、酌酒於此、泛菊於此否?此山旷世之遇,不可使一峰之不及也。”徐子叹曰:“持此心以用人,则野无遗贤;持此心以惠民,则无一夫之不获矣。”甘泉子曰:“此相天下者之事,吾何知焉?吾知游山焉耳。”徐君既别去,予复与公敬数十人者赏菊於上方,越宿乃返。抚景兴怀,乃为作二诗纪胜游焉。
诗为“名节寻名山,四美兼二难。不知循去步,已历翠微间。独立在物表,高视乎尘寰。斯人苦长勤,时去未知还。高歌发长啸,连山起雾烟。”“ 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几何?不能千尺耳,罗浮之丘阿。罗浮自海岨,万丈突巍峨;以顶等高卑,未知孰为多。此山系望远,地位累坡陀;此山可远望,紫气腾冲和。望之已可爱,而况来登歌?即事既已高,万丈如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