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文字垒起的一座丰碑 ——评英雄传奇《董海川》

年初收到李铮兄寄来的两大本《董海川》,我的确吃了一惊。煌煌近百万言的一部巨著,是我难以想象的。恰如李铮兄在“后记”中所言,大约十年前,我们曾在一起谈到董海川,我希望有人能写写这个人物。没想到,十年后,李铮兄真的交出了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一部可以和董海川相匹配的作品。他用充满感情的文字为董海川垒起了一座丰碑。

董海川是中国武术绝学八卦掌的创始人,为中国武学的发扬光大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固然应该写,也非常值得写。但写董海川绝非易事。首先是可以利用的材料少而又少,涉及董海川的身世和经历,而相对比较可靠的,大约只有墓碑上的那篇文字。在董海川生活的时代,习武之人读书的很少,虽有读过几天书但能把或肯把武林中的人和事诉诸文字的就更少,这不仅关乎能力,也关乎习惯或观念。武林中人多视本门本派的武艺为独门绝技,是不肯轻易示人的,故以口传心授为主,很少以书本方式流传。至于文人学子,肯与武林中人结交的,恐怕也不多见。古代有位司马迁,他著《史记》,肯为“游侠”立传,已是凤毛麟角;近代有位谭嗣同,他与大刀王五的生死之交,更是绝无仅有。据说他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就有一位指的是大刀王五,可惜他死得太早,也没给王五留下更多的文字。所以,武林中人的事迹,多靠街谈巷议,口口相传,白云苍狗,真假莫测。这是其一。

其二,在董海川的经历中,也有一些难解之处。比如,有传说他学艺之后下山曾到南京见过洪秀全,并接受了去京城刺杀咸丰皇帝的任务;又说他来到北京之后,打算以太监身份混进皇宫,故曾自宫。后遇肃王爷,二人一见倾心,遂成莫逆。这时恰逢咸丰病世,刺杀之事亦不再提。如何处理这些充满内在矛盾的情节和细节,对作者显然是很严峻的考验,就叙事而言,不仅在逻辑上要自洽,而且,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也要考虑其内在的统一性,否则,董海川的形象就可能受到损害。

现在看来,在李铮兄所作的《董海川》中,这些难题都得到了妥善的、合情合理的解决,有些地方甚至解决得很高明,很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董海川这样一个题材,作者采取怎样的表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董海川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在京传授八卦掌多年,高徒便有几十位,再传弟子,乃至后辈子弟遍及世界,他们心目中都有先师“董公”高大威猛的形象在。对于一位“传奇”作者来说,这种现实性不能不是一种束缚和限制。在创作中,这种人物所固有的“真实”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违背的。但他所作毕竟是一部“传奇”,一部叱咤风云、天马行空的英雄传奇,不能没有放纵其文思与想象的博大胸襟和精神自由,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是强调作者的创作思绪,可以上接千年,纵横万里,穿越古今,驰骋江海。

这正是《董海川》的不同凡响之处。在这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董海川作为大清武林第一高手的成长经历,谓之英雄成长史亦可。故事是从董海川少年习武开始的。这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因了极偶然的机缘,与几个少年朋友,亡命天涯,竟走上一条极不平凡的英雄之路,在经历了世间凡俗难以想象的磨砺锤炼之后,最终成就了这位顶天立地、光照日月的英雄豪杰。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把他放在乾嘉以来民间反清斗争的大背景下,给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一层历史的沧桑,有了这层底色,他不再仅仅是一位武林高手,国术大师,而且还是德被天下,义薄云天的道德完人。

这是作者赋予董海川最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即武林的道德信念、行为规范与儒家,特别是宋明以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所提倡的慎独、克己、修身、历节等理念,在他身上是融为一体的。他的神勇、苦学、博采众长、潜心悟道,使他成为无人可以挑战的武林第一高手,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地讲诚信,讲公正,讲道义,讲气节。比如他拜师达扬学习轻功,后知达扬即杀害白莲教川楚大起义总指挥王聪儿的凶手罗思举,这让他感到十分为难,几次有机会除掉这个恶棍,他都因师恩在前而下不去手。他与僧格林沁的几次比武也是这样,在他固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意思在,但别人不这么想,洪秀全就怀疑他勾结官府。他对雪莲、海婉这两个一直心系于他的女子的态度,更具有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感。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杨联陞先生在谈到侠与儒的行为方式时曾说,儒家是用个别修改一般,而侠则依普遍原则行事。冯友兰先生也曾指出,侠的行为很多时候是“超道德”的,“比其社会所规定者高”。故在常人看来虽是违背常情的举动,但侠仍会坚持。董海川的许多行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理解的。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神,也是人类自立的一座标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使得董海川的形象完全超越了传统古典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三国演义》的关羽,《水浒传》的武松,都是千古传唱的英雄。《水浒传》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金圣叹最推崇武松,称他是“一片血诚,一片天真,一片大义”,而董海川对人对事何尝不是一片赤子之心,纯真本色?这几句话,武松担得,董海川就担得。关羽人称“武圣”,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誉,董海川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得名“大义金刚侠”,就在杀虎口救镖车之后,他的侠肝义胆,首先征服了心意拳大师戴文雄,不仅收他为徒,还要培养他为心意拳下一代的掌门人;而隆庆祥的廖庄主更为董海川的豪侠仗义顿生崇敬之心。其诛杀申屠霸,为其对手僧格林沁的尊严而杀了捻子桂三,都可见证他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和道德观。

虽然《董海川》骨子里是一部英雄传奇,但为了增加其可信度和真实性,在这里,作者有意用了一些历史文献来突出其叙事的史传色彩。故事开始前,他先卖了个关子,用《红楼梦》中“石头记”和“情僧录”的办法,借蔡文典的《大清武林列传·董海川传》,引出董海川的故事。书中还大量引用了《清史稿》《清史演义》以及一些文人的掌故、笔记,搞得虚虚实实,扑朔迷离。尤其值得赞许的,是在这部英雄传奇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民间与朝廷、江湖与庙堂的博弈,乃至满汉之间的华夷之争,与清日之间的国家民族矛盾,作为董海川身世飘零的历史大背景,深化了这个人物的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使这个人物更复杂,也更有立体感。

作者简介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0)

相关推荐

  • 董海川擒拿72招

    董海川擒拿72招

  • 解玺璋:张恨水是如何写北京的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享年72岁,但他的一生,有一多半儿是在北京度过的.他1919年秋天来到北京,那一年他24岁.许多年后他忆及此时依然还记得:"--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伟大建筑,小胡同的矮 ...

  • 解玺璋 | 《春闺梦》:好戏是唱出来的

    程砚秋 据程砚秋自述,辛亥革命之后连年内战,和平呼声日益高涨,<春闺梦>是为了反映社会呼声,传达反战声音而创作出来的.<春闺梦>在唱词.艺术表现.气象意境方面均有所突破,程砚秋 ...

  • 解玺璋 | “戏”说

    本文要点: ■清末发生在西风东渐背景下的戏剧改良运动给戏剧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赋予戏剧以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如果说梁启超是近现代中国文艺政教中心论的始作俑者,那么,王国维的理论则开辟了近现代中国审美中 ...

  • 解玺璋:沈从文与北京人艺

    沈从文给焦菊隐.梅阡导演的<初看印象供参考>一信中谈有关<武则天>舞美服饰问题 1961年夏天,北京人艺决定排演郭沫若的另一部历史题材话剧<武则天> .这是继< ...

  • 解玺璋:京剧舞台不能把演员边缘化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毫无疑问,古老的京剧艺术应该革新,也应该探索与新的观众群体进行沟通的种种可能性.但就探索而言,号称新京剧的<霸王别姬>却并不成功.     现在喜欢说核心价值,京剧的 ...

  • 解玺璋 | 翁偶虹:中国式戏曲批评的集大成者

    翁偶虹先生年轻时向往自己未来的人生,曾以"六戏"自题斋名.他所谓六戏,即听戏.学戏.唱戏.编戏.论戏.画戏是也.就"论戏"而言,或可理解为今日之戏曲批评,尽管二 ...

  • 解玺璋:京剧进小剧场,靠谱!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北京青年戏剧节总共11台戏,其中有一台京剧.尽管是惟一的一台,但是,有,就比没有强.对京剧来说,这是一个主动靠拢青年的机会:对年轻人来说,则方便了对京剧的了解:可谓两全其美. 京 ...

  •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9夜

    第139夜 | <张恨水传> 人家吃面包,我们只搜集面包屑 文|江河&解玺璋 解玺璋金句 他一生都在办副刊. 他办副刊有一个核心的想法, 核心的想法是什么呢?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放低 ...

  •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 江河&解玺璋·早茶夜读第138夜

    第138夜 | <张恨水传> 张恨水:我写小说是副业 文|江河&解玺璋 本周主题 「张恨水」 解玺璋金句 他们的文化理想,是给读者提供一种休闲解闷儿的读物.而不仅仅是一种带有启蒙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