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黛的青梅竹马,妙玉出场,薛姨妈一家为啥不搬走?

《红楼梦》所以耐读,是因为它细节多,任一个细节挑出来,背后都是活色生香的生活,都有生活的温度,“烟火气”十足,这都与明清的其他言情小说不同,也与其他的现代言情小说不同。
第十八回,小说的重点是“元春省亲”这场热闹戏,但其中至少有三个细节,也值得一说:

细节之一:黛玉剪香囊

宝玉随着贾政在大观园转了一圈,大展文采,甚至还得到贾政的默默赞赏,这对于宝玉来说,是难得一遇的喜事,所以,他刚从园中出来,就被跟贾政的小厮“拦腰抱住”,注意,是贾政的小厮,不是跟着宝玉的茗烟那一群人,所以,他们才有可能在宝玉答应赏每人一吊钱后仍然不依不饶,把宝玉身上的荷包、扇囊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宝黛的青梅竹马时期)
有个细节,此时的宝玉,仍然是个孩子,因为解完所佩之物后,要把宝玉送到贾母处,是“抱”着送过去的。宝玉多大了呢?我们看一下时间轴,可以算出来:
(时间轴)
对,这一年,宝玉12岁,黛玉入贾府已经六年,她比宝玉小一岁,这年11岁。
为什么我们要算他们的年龄呢,因为关系到两人的感情发展状况,此前的时光,基本上属于儿童时光,接下来,基本进入少男少女阶段,少男少女是最不易说清的年龄段,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谈婚论嫁似乎尚早,但却又可以开始早做打算的时候了。在旧时,婚龄一般要早于现代,比如宋代,苏东坡娶王弗时18岁,王弗15岁,他的弟弟苏辙,娶亲时也不过只有16岁,他的妻子只有14岁。弄清楚这一点,足见宝玉与黛玉的种种担心,黛玉的各种不安焦虑,都是有道理的(当然,宝钗比宝玉还要大一岁,她应当更焦虑,至少薛姨妈应当更焦虑)。
(美好的童年时期)
童年有多美好,毁灭后就有多痛苦。
接着读。宝玉回到贾母处,最先发现宝玉被“拔了毛”一样全身光秃秃的,是袭人,她是全副身心都在宝玉身上的人。但对宝玉的细微之处都关心的无微不至的袭人并不恼,因为那些,只不过是物件,并无关痛痒,因此,她笑着说:“带的东西又是那个没脸面的东西解去了。”注意,是笑着发问的。
但林黛玉不同——
她走过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
看不惯林黛玉的读者会说,小心眼,值当吗?当然值,因为那个荷包,不只是一个物件,还附带有她深重的情感,她跟袭人的情况完全不同,袭人要的是陪在一起过日子,黛玉要的,是两心相知,所以,她要得更高级,当他一见宝玉身上的东西被解,不加深问,不听辩解,直接就恼了!爱之深,于是责之切!
当宝玉从贴身处拿出荷包时,黛玉“自悔莽撞”,但她并没有打算认错(世上的女孩子,大部分在这当口都不会认错),她只是“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
宝玉也有脾气啊,把荷包掷了过来,撂了狠话:“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如何?”
(“那也看我高兴不高兴”)
这下把黛玉惹哭了,“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又要剪荷包。接下来是宝玉的“好妹妹长,好妹妹短陪不是。”接着就是两人合好,又一起出去玩。
明明是黛玉错了,为啥是宝玉赔不是呢?除了两人的性格外,这不正是所有青梅竹马的日常状态吗,所以,曹雪芹这一段写得“有生活”,也唯其如此,宝玉、黛玉的感情才会更深一层。
细想,两人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六年多,这样的日常小事,会发生过多少件呢!所以,宝黛的爱情,除了仙缘注定外,还是真正的日久生情。
第二个细节:薛家为什么不搬走?
这个细节常常被人忽略,但却很重要。
大观园建设,因此,原来薛姨妈一家住的东北角一处相对独立的院子(旧梨香院),纳入建筑区(并且成了戏班所在),她们一家必须搬家。倘若薛姨妈没有其他想法(比如“金玉良缘”的念头),此时,正是一个合理的搬走的机会(她当然有别的地方可以住),但是她没有搬走,她留下了……
(薛家居处变更)
她只是“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这个新居处,离她的姐姐王夫人居处更近。
(薛姨妈)
这件事该是谁做最后的决定呢,肯定是王夫人,那么,王夫人此时应当也有另外的打算了吧(曹雪芹当然不会明说)。
宝黛两人在发展他们的情感,日积月累,但丝毫没有实际的经营,在做实际经营的,是王夫人和薛姨妈,他们打算的是贾宝和薛家的“强强联合”,对于两家的实际情况来说,无可厚非,贾家缺钱,薛家缺官,“金玉良缘”一旦达成,两全其美。
(王夫人)
虽然宝黛的爱情发展,大部分在元春省亲之后才精彩上演(即后续的红楼十三年到红楼十五年),但实际上,在元春省亲之前,他们的悲剧已经注定。绝不是元春一个念头就决定了宝黛的爱情,何况,就算是元春的念头,她的念头的源头在哪儿呢,只能是王夫人,他们私下里大概率议论过这件事,贾家的情况,王夫人清楚,元春也清楚,贾家太需要解决经济危机了。
思考清楚了这一点,薛家不搬离贾家,就好理解了。当然,黛玉最后爱情失败是注定的,她一个小姑娘,怎么可能算计得过两位老于世故的长辈呢?

细节之三:妙玉是黛玉的镜像

妙玉出场了,但她是世外之人,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出场,只存在于“林之孝家的”的话里:
她带发修行。注意,如果不是贾家要买尼姑,小道姑,就没有妙玉的出场了;苏州人氏。注意,这也很重要,苏州人氏的还有谁呢,黛玉嘛;她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那么,这个“多病”,这是另一个黛玉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她也是多病之人,被命运强行拉入了空门。
(妙玉)
妙玉父母俱已亡故。这跟谁像呢,也是黛玉;她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也是贵族小姐,这又跟黛玉很像;她文墨极通,经文也不用学,模样儿又极好。这当然也是黛玉的样子。
妙玉入贾府的机会很特别:她师父有遗言,不让她回乡,并且要求她“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什么结果呢,无非是爱上宝玉而不得,她不得的原因跟黛玉不同,但跟黛玉神似,因为,她也是命中注定要有这样的结果;所以,当妙玉奉茶时,妙玉对宝玉宝钗还好,却硬怼黛玉不留情面就显得完全合理了,依妙玉的聪慧,她怎么能看不出黛玉与宝玉的关系。
(妙玉奉茶)
唯一一点,妙玉年龄大,她这一年,已经十八岁,比宝玉大了好几岁呢,因此,她成熟的更早,她爱宝玉,爱得比黛玉更加深沉,也更加压抑。
但是,黛玉何尝又不压抑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