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是中医灵魂所在
方证最早体现在伤寒论当中。仲景直接呼桂枝证,柴胡证。另有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少阴证等论述。
从此不难看出仲景治疗伤寒,先辨六病,再辨方证。比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这里太阳证具备,是简略之词,是指太阳病特点,大论所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实这里指的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备的基础上再见身体强不柔顺,不柔软,脉不浮,沉迟。此为痉病,栝楼桂枝汤主之。这就先辨为太阳病当中是中风还是伤寒还是柔痉!?伤寒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汗出恶风脉浮缓,柔痉汗出恶风脉沉迟。最后落实到栝楼桂枝汤方证。那么栝楼桂枝汤方证特点是什么?
脉沉迟,身体强,恶风汗出,发热等为主症状。
再如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边是不必悉具。。。。
这条仲景强调柴胡证,无论伤寒还是中风 见到一条基本就可以确定。那么我们识别柴胡证,还得总结出来。比如常说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这个柴胡证,不是特指小柴胡,或者大柴胡,而是指柴胡类方,择其适宜选用既可以。
因此这里有必要提出,辨方证才是中医灵魂所在。仲景说坏病,桂枝汤不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随证也是指的柴胡证,泻心汤证等等。不是随意处方临时组合,实在没有法才能根据病情自己组方,这是下下策。
后世方一般称之时方,时方比经方来说距今少的一二百年比较温病方,长也有上千年历史了,因此有必要总结时方方证。这样临床可以提高水平是条捷径。
历史上无论那个医学大家都有自己经验方,有些经过历史沉淀,医家临床试用效果很好,有些到现在还应用的就可以总结,也可以变成经方。比如李东垣补中益气,聪明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当归补血汤,都是很好方子。再如朱丹溪大补阴丸,二妙散,等历代应用效果确实。像是防风通圣,五积散,当归拈痛汤,逍遥散,六味地黄,天麻钩藤饮,都可以看做经方,寻找出特点,投掷即效。
下边举例子说明,我找刘渡舟伤寒大家医案,这样大家可以认同。
案一:
丁⨯⨯,女,39岁。1993年4月28日初诊。患颈部关节疼痛数年。现颈项后背酸痛重着、不可回顾,上臂屈伸不利、腰部酸困、手脚冰凉。每遇阴天下雨、症状加重、痛不可忍。带下量多、色白、粘腻。口不渴、时有恶心、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溏薄。曾服用“芬必得”等药物,当时痛减,过后疼痛如故。舌苔白厚而腻、脉沉。证属风湿相搏,郁于太阳之经。治当祛风胜湿,以痛太阳之气。用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炙甘草3g、蔓荆子10g、藁本6g、防风10g、桂枝6g、生姜6g
二诊:服五剂,项背之痛即止、带下减少,仍舌苔白腻、小便短黄。转方用胃苓汤:苍术6g、厚朴10g、陈皮10g、生姜10g、茯苓30g、猪苓20g、桂枝10g、白术10g、泽泻15g药服三剂,诸症皆愈。
按:大家也看到了,刘渡舟老善用经方,公认伤寒大家,但是临床不拘于经方,本案用时方羌活胜湿汤,胃苓汤,前边祛风除湿治颈项痛,二诊侧重中下焦胃苓汤。
这两方刘老都不是乱用,都有特点。羌活胜湿汤方证特点就是: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这就方证
再结合舌苔白腻,显然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如果采用葛根汤能否奏效,我估计奏效也不明显,因为葛根汤祛湿作用不著,不如羌活胜湿汤对应严谨。
二诊肩部疼痛消失,但是带下如故,舌苔仍然白腻,小便黄,属于湿大于热,采用胃苓汤奏效。胃苓汤属于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减而成,温阳化气利水基础再加燥脾行气祛湿,中下焦水湿兼顾,较五苓散更为全面。刘老选用本方而不用五苓散可见也有其考虑。
案二:
何⨯⨯,女,26岁。1993年9月15日初诊。四个月前因下雨路滑跌倒在地,损伤尻尾。拍X线片提示为“骶骨骨裂”。现尾骨疼痛较剧、不敢坐椅子、行走时疼痛加重、甚至不能平卧。伴见月经量少、小腹发凉、两腿沉困,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细而涩。血瘀气滞,不通则痛,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为疏血府逐瘀汤如下:当归15g、生地1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4g、红花10g、枳壳10g、桔梗10g、柴胡14g、牛膝10g、炙甘草8g
服七剂后,疼痛大减,舌质转为正常,脉沉弦。瘀血虽去,气滞犹存。转方用“通气散”理气散结止痛:
木香8g、沉香8g、延胡10g、炙甘草4g、小茴香10g、橘核10g、荔枝核10g、黑白丑6g、当归12g、红花6g、鹿角霜10g、天仙藤20g、丝瓜络10g服上方十剂,诸症皆愈。
[按语]跌打损伤之后,血瘀不散,影响气机的疏通,血瘀气滞,脉道不通,故致疼痛,且伴见月经量少、舌暗、脉涩等症。治当活血行气以止痛。“血府逐瘀汤”实为代表方剂。方中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柴胡、桔梗主升;枳壳、牛膝主降,四药合用,斡旋气机,以升降上下之气机;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以活血为主,行气次之,待瘀血去其大半,又当行气为先。故转方用“通气散”以行气机,散结滞。总使瘀开气行,脉道通畅,则疼痛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