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日报》2020年3月,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老人活动一趟要上下抱八次,护理员是有多能“扛”。
仅仅看标题, 我们就看见了“抱”和“扛”两个动词,道出了照护工作人员的艰辛, 也描述了他们的工作方式。试想, 我们会说, “抱孩子”“抱东西”,这个时候用力气的是我们, 抱着的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力气, 被抱的东西更是不会动。这样是不是能解释, “抱”这个行为会用力气, 会让你感觉很沉,或许还会造成你身心疲惫,所以新闻中才会赞美照护人员的“扛”。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长者一手扶着轮椅, 一手扶着床栏杆,能在照护人员的帮助下站起。长者有力的双臂,已经为他的自主活动提供了最关键的前提,更何况还能站立。
我推测,只要轮椅的位置合适, 只要协助长者慢慢转身, 长者自己倒手就能在帮助下坐到轮椅上。然而图片中,这位能“抱”能“扛”的照护人员用力夹住了长者的腋下。在配图的视频中, 照护人员一直是双手放在长者腋下,以这种“安全”的姿势支撑着长者坐到了轮椅上。
我看着这张图片想,紧紧夹住腋下支持站立和转身,是事半功倍的帮助,还是无意识地阻碍了长者的活动能力?
老公正好在家,我们就一起模仿图片中这个动作。当我按照图片中的方式拉着他,他说不舒服,但说不出太多为什么,只是“批评”我夹着他的腋下他感觉敏感, 疼。我自然不能期待一个外行人讲出专业术语。但我认为,活动支持中,照护和被照护的双方感受一定是对等的,老公的不舒服,更能说明上面新闻中说到的照护者为什么要用“扛”。我在这个体验中,明显感受到迈腿转身这个动作非常难。当老公夹住我的腋下,我身体的重心不由自主向上,而且这个力量非常均衡,我没有了能活动的双臂,就像躯干失去了调节身体重心的能力,感觉自己的双脚很沉,很难迈步。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能走路,是因为可以迈开一条腿, 然后再跟上另一条腿。如果专业点讲, 就是身体的重心从原本平衡站立的姿势下转向一侧,不受力的那一侧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 受力的一侧跟着转移到新的位置,重新回到重心平衡。就像下图中这个可爱的小动物, 通过不断转移身体重心,改变位置。
而夹住腋下这种支持的姿势对我的“帮助”是:我不仅仅要用力气转移重心并抬脚,还要对抗腋下向上力量,即便健康的我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更何况上文视频中那些需要照护支持的老人。
像这种拽胳膊、夹住腋下的方式,在活动支持中并非个别,而是普遍现象,也不分国界。下面这张图就是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林区富尔特 BRK 老年养护中心。这家机构2009年开业, 两年后,院长Stefan Hupf明显感觉员工的积极性开始下降,请病假的员工增多,员工似乎身心俱疲。而且照护人员在工作压力下,也会急于完成工作,从而减少了和长者的交流。
院长的感觉,也得到第三方专家的证实。他们通过分析全机构54名照护人员的工作录像,以及与照护人员的一对一访谈,得到了一些结论:
1.长者认可自己的活动能力有限,愿意接受活动支持。
2.照护手法只是以完成护理工作为目的。
3.长者的活动能力缺乏系统的定期的专业评估。
4.无论是照护人员还是长者,在活动转移过程中都会因各种姿势的拉、抬、抱等感觉不舒服,但双方又都会默默接受。
院长Stefan Hupf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果断找到当地运动知觉学的培训师,出资邀请他们对全院54名照护人员做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定期指导。经过专业培训,照护人员在长者支持活动中逐渐将“力量”转变成了“能力”。
图一中,照护人员几乎是在用力“拉”长者,似乎在带着长者一起数1、2、3的样子,要硬生生地把长者从轮椅上“拉”起来。在图二中可以看到,长者尝试自己用胳膊抓住轮椅扶手,试图支撑重心,但在照护人员的这种工作姿势下, 长者完全没有办法使得上力气。
这组图中,还是同一位长者, 照护人员一边给长者机会自己活动,一边在边上机敏观察,以便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长者说, 他在照护人员一步一步的引导下, 现在能手扶着步行车,然后转身摸到沙发后,自己转身坐下。这让长者不仅学会了有意识地转移重心, 并且能重回生活自理。
是什么改变了长者的活动能力, 是什么提高了照护人员的工作能力?
日常工作中,与照护人员相比,长者的活动能力和反应能力都相对要慢一些, 而这时,多给长者一些时间,就是在给他们活动自己身体,参与自己日常活动的机会。地球上的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身体的重心转移。这个转移可以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 也可以是从身体转移到支撑物,等等。注意重心转移的方式和过程是提升运动能力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