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写作业到情绪失控,险烧一幢楼……但情绪并不是关键

据了解,近日上海一男子在辅导自己4年级儿子写作业,但一下子情绪没有控制住,将孩子的一个笔记本给点燃,自认为烧的差不多了就给扔到楼下。
没曾想风太大了将笔记本复燃,差点将楼下邻居家给点燃。目前,当事人写下了保证书并道歉,表示是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火灾安全意识缺失,诚恳表示了自己的错误。
很多网友都表示父母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很重要!更有人通过这位父亲习惯性往楼下扔东西的举动看出,家长都没做好榜样,孩子能好得了吗?
的确,当父母情绪失控,带给孩子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会恐惧、畏缩,从小心灵便被蒙上一层阴影。
因此我们总在教导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道理都懂,可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
1
思想明明源自大脑,为什么我们却很难控制情绪?
思想由大脑产生,情绪却是身体反应和大脑综合信息的结果,但身体反应并不一定有机会生成思想。
两者之间如果一定要谈论谁控制谁的因果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深深的失望,因为所谓思想并不一定能控制情绪。
除非你天生就属于这两种人格类型,也许会在情绪控制上比其他人多点优势,即:外倾思维型和内倾思维型。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类的人格分为八种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则是人类心理功能的四种类型
思维由大脑中的各类概念组成,它善于通过思考概念去获取答案,并一贯渴望理解事物,去发现万事万物之间的客观规律和联系。
情感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主要依据外物所引起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来做决定,体验是否愉快是个体能否接纳外物的关键。感觉通常包括身体感官所获得的各种知觉。
直觉则是一种经验,人们通常并不知道直觉来自何处,它是怎么发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干脆把它称作“第六感”。
这就是说,直觉并不需要经过感觉、思维、情感等路径,就可以直接被人把握到。
综合以上类型,我们可以发现,感觉可以告诉我们外界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人类它是什么;情感则告诉我们它是不是令人满意;直觉告诉你这东西和体验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
它们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关联系,人们可以依靠其中任意一种去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判断,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类似唯物与唯心,唯物代表依靠思维和感觉,唯心则更偏向依靠情感与直觉。
因此控制情绪的文章看得再多,很多人该做不到的还是做不到!
2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如此艰难?
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总会觉得,他不会做作业你就告诉他呗,还能气成这样?
但经历过的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情绪都是这样被逐步点燃的:
当孩子某些题不太会,父母第一个反应都是帮他梳理解题思路。可父母已经脱离学堂N多年了,解题思路、教导方式都和老师大相径庭。
孩子需要先跟上父母的思路才能谈怎么解题,可这时候父母会觉得“我都把饭递到你嘴边了,你怎么就不动动脑子呢?”
父母逐渐开始失去耐心,开始有了小情绪。孩子对情绪的敏感度很高,当发现父母不高兴了,孩子就陷入焦虑、自责的状态,“我怎么这么笨啊?”于是孩子开始忙乱的一遍遍看题。
但此时他的理性思考能力已经大幅下降,他的注意力从解题转移到了自己“笨”这件事上。
这幅表现可真是让父母们恼火,于是说话的声音变大了,表情也越发的恨铁不成钢。
最终孩子迷失在自己的焦虑情绪里,彻底失去了思考能力。
孩子“傻”了。父母没招了,开始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内心也陷入崩溃,完全被情绪淹没。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不能克制一点吗?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沟通?
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首先当人的情绪上来后本就很难自控,其次我们很容易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却往往会忽略孩子是否有某种情绪。
所以把目标设定成了——如何通过自己控制情绪,让孩子好好完成作业。如果我们换了一种目标,或许效果会更好。
这个目标是——孩子似乎因为压力反而没法做作业了,我是否应该做点什么让他消除压力?
3
科学解压,有理有据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分左右,左脑控制理性思维,我们依靠它组织语言、讲明逻辑。右脑控制感性情绪,我们依靠它去解读别人的表情、身边的环境。
而实际上在大脑发育得过程中还被分为更多的阶段,每个人发育的速度、节奏也并不一致,孩子在某些阶段跟不上功课并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在那一阶段大脑发育得没有其他人快。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过孩子的情绪,她认为孩子爱发脾气同样与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脑科学家麦克莱恩把人类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爬行脑、哺乳脑和理性脑。
一个孩子直到5-6岁的时候,他理性脑的分析和调控功能才开始发展。
因此当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他越难用理性脑的分析和调控功能,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一旦发脾气有情绪,就全都体现在行为上面。
在辅导功课时,孩子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是因为他此时已经被右脑支配了。
但家长作为成年人,通常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用语言和逻辑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左脑。
当你用左脑与已经进入“右脑模式”的孩子沟通时,孩子的左右脑就会愈加分裂,相当于加强了孩子的“右脑模式”,从而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
而作为家长,就要想办法整合孩子的左右脑:
第一步:先与孩子的右脑联结,翻译一下即关注他的情绪。
关注他的焦虑情绪,倾听他的想法:“孩子,我看你有点紧张了,是因为妈妈/爸爸刚才说话的声音有点大了么?可能是妈妈/爸爸着急了,没关系的咱们可以慢慢来。”
第二步:用放松激活孩子的左脑,倾听他的声音。
不妨先休息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和孩子聊聊别的事情,帮助他从焦虑的情绪中放松下来。
然后再来重新梳理一遍解题思路,这次让孩子直接指出在哪个环节没弄明白,此时父母也缓了很长时间,自然也就有耐心针对这个环节再给孩子解释一遍直到他弄明白。
这个过程虽然也不容易做到,却比在暴躁的情绪下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容易得多,当我们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时,在发觉自己情绪失控的那一刻就已经难以挽回了。
但如果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在他情绪失控的开始帮他平复心情,这也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尔将这一过程称为“整合时机”,并认为:“我们看似在整合孩子的大脑,但最终还是为了整合自己的大脑,来打造健康的亲子关系和依恋模式。”
父母成长了,孩子自然也就成长了,而这也才是榜样真正的力量。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