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动画插帧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觉得这还是您说的算

看到隔壁“动漫简评”讨论了看动画插帧的问题,我也来补充一下。确实,如今的硬件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不仅仅那些高端电视自带插帧功能,连一些手机也开始自带插帧引擎。也就是说,画面实时插帧的功能已经越来越离我们观众贴近的情况下,看动画要不要插帧就变成一个问题。

插帧原理

先来说一下插帧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前一帧和后一帧之前,通过算法计算出中间帧,让整个动作的过程更加顺滑。像我们用的SVP等插帧插件,又像premiere的“光流法”插帧就是预估前后两帧的差异和运动轨迹来产生中间帧。大都是这个原理生成。但是不同的算法,不同的实现方法,最终效果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像一些高端电视机、手机中带的MEMC插帧,是用专门的集成电路来调整画面的输出,因此效果会和“光流法”不一样。

效果不完美

因为是预估两帧的差异去生成中间的帧数,因此目前的哪一种插帧的手段,都难以做到完美的效果,往往副作用就是产生画面中不存在的残影,这种残影在运动不规则的时候就会非常妨碍效果。

如果插帧失败,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重影、撕裂的问题,反而大幅度影响了观感。

然后就是脱离了实时插帧来说,运用了深度学习的AI进行插帧,应该是目前可以达到的最佳的插帧效果,但这种原理运算量较大,难以实现低延迟的实时插帧,因此大都是用在后期渲染上,就像”光流法“一样,尽管效果会好一些,但相同硬件规格上,必须后期完成,也会消耗更多的时间,目前来说难以大规模普及。

原画少了怎么插都一样

目前的插帧技术,对于实拍视频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动画的运动比起真人实拍影片来说,更加没有规则可寻,所以原画的数量决定了整体的流畅程度,打个比方好比说,真人影片的运动是平均的,例如电影,每一秒都是24帧,但动画,根据原画的配比,可能每秒是12张画,下一秒又变8张画,而关键镜头甚至又画满24格。没有规律可循。如果就是一拍三甚至一拍四,再怎么插帧都会有画面的跳跃感,因为插帧相当于增加的是“中割”的数量,尤其是镜头运动等画面会变得比较流畅,但是角色的动作本身是不会变得更加流畅,因此插帧对于动画的提升其实只是在镜头的运动和一些相对规则的运动上。

而中割这个东西,其实是原画师定的数量,要多要少都出于对他的作品的表达的效果来定,你把这部分插多了,就破坏了他原先的意图,当然,根据作品的预算来说,原画师也需要考虑预算做动画,所以最终来说,要不要插帧,还取决于观众。

最终取决于观众

就如同看电影,有人认为24帧的电影才最有电影感,而李安导演却拍了120帧的《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而最初,电影拍成24帧,只是因为当时的技术只有24帧的电影刚好可以同时在胶片上记录声音和画面,才成为行业规定,没有人说更高帧率的画面就不配称作“电影”,随着如今技术的变革,48帧的电影,60帧的电影,120帧的电影,都会出现,那么它到底是有没有电影感,难道不是观众说得算吗?

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日本手绘动画那种“一卡一卡”的感觉,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不完美的插帧技术后,画面虽然流畅,但却不断出现重影和马赛克的怪现象,两者都称之为“不自然”,那到底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个人推荐,少一些插帧会更少带来重影的问题,最低限度的插帧,应该可以获得相对流畅的画面,又不至于出现太多重影、撕裂、马赛克的问题。

而至于要不要插帧,最终,还是取决于观众自己。当你的认知改变了,你甚至会觉得原汁原画的动画,比插帧,分辨率倍化后的所谓“超高清”的片源,效果更好也说不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