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浦源《西城晚眺》中写到的鄂州
西城晚眺
明·浦源
官柳犹遮旧女墙,角声孤起送斜阳。
英雄百战成寥落,吴楚平分自渺茫。
寒雁带愁离塞远,暮江流恨入云长。
古今天地谁非客?何用登临独感伤。
浦源(1344-1379),明代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仕至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封京兆郡侯。善属文,工诗善画。有《舍人集》《东海生集》传世。
提及浦源,不免记起一段趣话。据说,明初诗人林鸿在家乡福建组织诗社,浦源慕名前去拜访。林鸿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诵读浦源自己的诗作,开始连续读了几首,大家无动于衷,并未得到认可。于是,浦源开始诵读《送人之荆门》,当他读到“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一联时,林鸿不仅击节叹赏,还热情邀请浦源加入诗社。
西城,即无锡西城门,始建于西汉初年,直到明代,位置不变,是无锡旧城四城门中最古老的一座。一说常州西门。诗中通过“晚眺”西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绘了战后锡城的衰败寥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愁苦的情怀。“晚眺”二字即为题眼,首联紧承题目而来,抒写见闻。青青官柳,依旧遮蔽着旧时城墙上的矮墙;一声号角孤独地吹响,仿佛送走天边的夕阳。诗人登高临远,视野开阔,“官柳”的形象,被摄入第一个镜头,鲜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犹”字,在写景中融入感情,流露出今昔之变的感伤之情。
一个“孤”字,明写“角声”,实则写人,抒发出孤独之感。“官柳”“女墙”“角声”“斜阳”,四个意象,极富特色,见中有闻,动静结合。颔联抒发感慨,虚实相生。当年将士们多次战斗过的城池已经冷落寂寞,破败不堪;吴国和楚国分界的地方更是烟波浩渺,模糊不清。“寥落”与“渺茫”属连绵词相对,读来韵味绵长。颈联承“晚眺”而来,由高到低,视角变换。北雁南归,携带着愁绪,离塞北原来越远;暮色下的长江,流淌着遗恨,流入了天边的云层。雁有寒意,而且“带愁”;江连暮色,而又“流恨”,极为工整,描绘细腻,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可作佳句来读。
尾联直抒胸臆,油然而生孤独之感。古往今来天地间谁个不是过客?早知如此,何必要登高望远独自感伤呢。一个反问,加强语气,把感情推向高潮。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轼《临江仙》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古今天地谁非客?何用登临独感伤。”在这些看似旷达之语的背后,能够体会到人生况味的惆怅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