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博
汉代彩绘木六博俑
甘肃博物馆
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以及六个棋子作为道具,故称为六博。这种活动春秋战国开始流行,在西汉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东汉以后,六博棋开始衰落,玩法逐渐失传。
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由于年代久远,具体详尽的玩法早已失传,但从文献和出土的文物中,还能略知一二。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千余枚竹简上记载了“六博棋”的行棋口诀,相信不久之后就能知道该怎么玩六博棋了。
此次发现的“六博”简文有篇题,篇题之下记述形式以“青”“白”指代双方棋子,依序落在相应行棋位置(棋道)之上,根据不同棋局走势,末尾圆点后均有“青不胜”或“白不胜”的判定。
01
博具
一套完整的博具由博箸(后来演变为茕)、博局和棋子组成。另外还有博筹,用于记录对博者的输赢情况。
第三批禁出文物
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3号墓出土西汉彩绘漆木“六博棋具”。目前发现的几套中这套最完整,且与墓葬的遣策内容对应。盒内有方形博局盘一件,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长箸12根,短箸30根,象牙削刀一件,象牙割刀一件,球形十八面体木骰一件。
游戏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骰子)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以杀掉特定棋子或获得更多的棋子为胜。
博局也就是棋盘,一般是木制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盘面涂有黑漆或白漆,上面绘制有套在一起的两个方框,框的周边有“T ”、“L”、“ V”或“ I”形的棋路,名为“曲道”,共有十二条,四角处有四个圆点或飞鸟的图案,中间是一个方框叫“水”。
博局示意图
中山国出土的六博棋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系用青石板制成,盘面以浮雕手法刻有饕餮、虎、蟠虺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上下、左右两两对称,繁复而清晰。这两件棋盘,将雕塑艺术和实用功能结合得完美无缺,是中山国能工巧匠的艺术杰作。
1972年出土于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的这件铜六博棋盘,为边长约30厘米的正方形,边沿下折,下附四只高足,其形状就像一个小形台案。在光洁平整的盘面上,有清晰的六博棋局纹
博箸是一只细长中空的竹管,外面髹漆,里面填着金属粉或铜丝,竹管只有半边,横截面是新月形,为的是丢下去后能分出正反面。在游戏中的用途类似骰子,玩的时候,游戏者需要把六根箸丢到旁边另一副小棋盘“投秤”上面,它们会因正反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数目,加起来就是棋子沿曲道走的步数。但不过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怎么走法。
马王堆3号墓出土西汉彩绘漆木“六博棋具”.长箸12根,短箸30根
东汉时期,对六博的形制进行了革新,出现了与箸作用一样的茕。
汉错金银镶嵌铜茕,河北博物院藏
汉代茕均为18面,有16面刻1至16数字,另两面刻字“骄”和“妻畏”,用途为“小博则二茕”之用;或刻“骄”和“酒来”,用于行酒令。
棋子多以象牙、玉石或金属制成,一些贵族阶层使用的棋子上还雕刻有龙、虎、鸟、兽等纹饰,相当讲究。棋子一般为12颗,分为两组。有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六白六黑;有的用不同形状加以区分,一边为方形,另一边为长方形;有的还以每组一大五小的棋子组成,大棋为“枭”,小棋为“散”,且大小棋颜色不同,作用也有区别。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六博棋青玉、水晶棋子
02
玩法
六博的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
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为大博,此法以杀“枭”为胜,也就是对博的双方各在己方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枭”,另五枚称作“散”,以“枭”为大。用“箸”六个。对博时,双方先轮流掷著,再根据掷得的“箸”的数量多少行棋。数越大,走的棋步越多。六博行棋时,双方要互相逼迫,“枭”一得便即可吃掉对方的“散”。同时,“枭”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调兵遣将,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对博的胜负以杀“枭”来决定,即《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这一点和象棋中以杀将夺帅为胜相类似。
东汉六博陶俑 河南博物院
南灵宝东汉墓出土的一套绿釉博棋桶。在一张坐塌上置长方盘,盘的半边摆有6根长条形算筹,另半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边有6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二枚圆形的“鱼”。坐塌两旁跪坐二俑对局,左边一人双手向上前举,似乎在拍手叫好,右边一人两手摊开,形象逼真。
东汉时期,对六博的形制进行了革新,出现了二茕(与箸的作用一样)的小博。这种博法是一方执白棋6枚,一方执黑棋6枚,此外双方还各有一枚圆形棋子,称作“鱼”,将它们分别布于棋盘12曲格道上,两头当中名为“水”,“鱼”便置于“水”中。行棋的多少是根据掷茕的数字而决定,哪一枚棋子先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称为“骄棋”。随后这枚“骄棋”便可入于“水”中,吃掉对方的“鱼”,称为“牵鱼”。每牵一次鱼,可获博筹二根,如能首先牵到三次鱼,获得博筹三根,就算获胜。
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出土
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茕相当于骰子,汉代的茕皆为十八面体,刻一到十六的数字,另在相对的两面上刻“骄”\“妻畏”二字。'骄'为骄棋,是有利的棋步,'妻畏',专家认为是'骄'的反义词,或为不利的棋步。
据史书记载推测,六博还有其他很多玩法,不过都已经失传了。
03
影响
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汉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博徒”。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以致出现了因“好玩博弈”而达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
随着六博赌博化趋势的加强,在博法上原先六筹得胜的计算容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人们的注意力及胜负判断已主要集中在掷箸(即掷采)这一步骤上,侥幸心理与求财动机如影随形。
东汉的仙人六博拓片
台北故宫藏汉代鎏金四神博局纹铜镜
博局镜,又名规矩镜,是汉代博戏文化的映射。它上面的T、L、V纹,这种纹饰一般称之为规矩纹,也有称博局纹者,只因其与汉代流行的“六博”游戏棋局布局相同。
汉代以后,“博”与“赌”渐渐结为一体,形象已经十分恶劣,常受抨击。到了东汉,班固等文士力倡围棋,唱衰六博,加上六博的输赢主要靠骰子,确实不如围棋有魅力,便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晋代以后,六博已基本淡出人们视野。但六博棋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演变出了如象棋、国际象棋、将棋一类的有兵种盘局棋戏。
参考资料:
【1】刘丽婷 汉代六博及相关问题研究
【2】李金梅,路志峻 中国古代博戏考
【3】崔乐泉 中国古代六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