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阐 释】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以炼气为先,内气为根本,外形技法为末。内气为文体、外形技法为武备。内外双修,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直养时习,炼至体用浑化寂感而通,始足以称之浑元功。则能时时处处“以柔用刚”之攻防,方是“真刚”的真功夫。

至于贯气之法,是在炼精化气,真气生成之后,周身上下内外行气搬运的总称。而《易筋经·贯气诀》一书,乃专门为传统手战之道的练用而专设的。其法不外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自达真人艺境,与太虚同体之艺境。由于历来所传之法不同,故贯气之法,运行之道路,所历之境界,亦不完全相同。由于功法不同,所得内气质量亦会不同。但最终目的、效果确是无异的。

而不同的贯气之法,对自身内之精、气、神、血,所产生的益生效果也有侧重不同;对自身外之筋、骨、皮、肉,所造成的脱胎换骨,脱拙换灵的效果也有侧重不同;如以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而言,产生的文体武备的攻防艺境,亦不相同。鉴于此点,针对传统手战之道的攻防特点,每个修炼者应当掌握相当数量的贯气方法,便于配合武备而修之,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攻防技击质量和艺境水平。此即“富有者阔”的富有之实质。

关于贯气法,本经文所言的“六字诀”、“三字诀”、“通七壳”等诸法,都是很好的方法。就是此贯气法也是应经常修炼的方法之一。

丹田乃气海,内气积聚、生成、归宿之所在。内气由阴阳精相交而生成,初成之内气,阴性太盛,尚无灵性,必须通过运行,在全身周游,方可逐渐地去其阴性以成纯阳,最终神气归一,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功能,自能统全身以为战,并有成为攻防之势的主要成分,即“将帅”。又有内动不为人知的神奇之妙用。故拳家说:“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即养此真元之气,训其成太和之气,而训之法,即贯气法。同时又可调理外形,使之脱拙换灵。于此可知贯气法于攻防较技中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尊为君主的地位,而外形乃为臣民的地位,就因内气的主导功能作用而决定的。内气,平时修炼任“宰相”之职,可怀柔外形,使之安宁舒和;攻防之时,内气为“将帅”之职,统领一身以为战,施“以柔用刚”技法,则战必胜。又因内气乃外形的根本。根本健则基础固,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之所以能强体、健身、长寿,乃从内气根本处入手。内气乃性命之根枢。正所谓“枢得环中,应变无穷”。健身、技击,同此一法尔。即“文兼武全将相身”之精义,说明“内气”的中枢根本的功能作用。

此贯气法的内气起于丹田中,沿腹胸颈腔内直升泥丸。此处泥丸乃百会穴。降于背、降于肩、流于肘、抵于手腕、至于十指。此内气之上半身的贯气法。

泥丸:丹书多言泥丸宫,泥丸宫非百会穴。而另有一所在。此泥丸宫在囟门下靠前,左右太阳穴中心连线的正中,印堂、天目内。有一圆形空洞球体。此空洞球体的直径大约5厘米,此为泥丸宫。为何名之泥丸?蜣螂,俗名“屎壳郎”。常把粪便滚成球形。送入地下二、三尺深,以作幼虫的食物。待幼虫出窝即不复归来。经雨水流灌,细泥注满此泥丸之空间。儿童偶然玩耍,可能挖出此圆洞,内壁光滑。古人依此而将头中炼丹存神所在称为“泥丸”,以此与之形状大小类似。又有一物可借而喻之:保定特产之一,保健阴阳球,其球体大小与“泥丸”宫空洞之大小形状几乎相同。然此泥丸宫非一定方法不能启开。故有妙开泥丸宫之法,此泥丸宫开启后,可为炼丹成丹之所在。至于其它妙用,在“涵神壳开”条目中已经言清,此不复言了。

气生于丹田,入于两肾间,即会阴穴。分两股至左右环跳穴,经大小腿、踝,至涌泉穴,此内气运行之下贯之法。亦可通命门至环跳穴而下贯。亦可命门至会阴复返环跳,皆是下贯之法。

此贯气法的上下两贯乃同时进行的,自可成上下的两夺之势。即现时所言的对拉拔长或对争之义。此只指内气而言。

拳自心生,捶由意发。心到气到,气随心到,主从明矣。心之使者,意也。故心到意到气到、力亦到。即内外一贯一至之意而。心逐气穿,逐者,驱使也。气无所不入,可入于无间,凡气所达之处,心能普照何处。此即为何言“开七壳”是通心气之法了。心之所明,借气之所行而成之,心气不通,则心昧不明。可知贯气之法,就是明心见性之法了。当心能普照之时,也是明心见性之刻。那攻防较技的施招用手,随机应变,意在人先之前知,是明心普照之所为,故施招用手虽如行云流水,但不用思索,此之故也。古拳论中说:“交手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可知:攻防之道,修炼于平日,各种攻防招法运用变化精熟,致用之时,成竹在胸,唯有见景生情之施用,何用思索之?此中有妙法:即顺随的“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运用纯熟,即可再修“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两法精熟后,方可与人实战较技。只有此时方为“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之功夫艺境。也就同时明白,为何前贤论内功修法皆言“贯气”为什么不言“灌气”了。贯者,一气贯串之意,而“灌”者,乃灌满之意。故知贯乃一气通畅。灌则滞矣!“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方可以柔用刚,才有攻防之妙用。然灌者,填实之病也。故不取灌而取贯,亦“君子有所不为”之义尔。

久而力自加焉。此句最难解之处在“力”字,首先要知道此“力”字乃指“先天自然之能力”。即“内主外从”的“气力”。此“力”即可直以“内气”来言。其有“不力自力”之妙用。一身之坚融的“接骨斗榫之刚”破之不能开,撞之不能散。接骨九曲珠之柔,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不速乃真宰。乃此先天自然之力所为之。又有“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借先天自然之力所能为之。此为刚柔力。即“柔用刚的柔行气、刚落点之能力加强了。

如果将“久而力自加焉”,理解成后天有为力法,如肌肉爆发力、举重之力,或尚气用蛮力的筋努骨突之力量,就错之毫厘,谬之千里了。通观剑经所论,毫无此后天有为力法之言。倒有“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一段论述,讲的是先天自然之听探、顺化的能力。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至用之能力。

如果积先天自然之力,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能力。可至极巧极妙的神化之功的艺境。施手用招化于无形,以此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体现是粘走相生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无形无象的神拳境界。即以柔用刚的攻防能力达到的无形无象之境界。

如果积后天有为力法,乃尚气用力筋努骨突之辈,施手用招皆以有形力法而用,以此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体现是“笨拙莽撞愚、呆滞僵蛮横”。此种人即使是修炼一辈子,至死不知“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究竟如何解释。也不知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为何意旨。

如以“功力”的两种艺境,得出两种解释、两种结果。一个是传统手战之道的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正门修炼;一个是似是而非的以形为制,以力为用,神从则害得俗学、旁门之盲练、蛮干。

今观世人修炼手战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者,比比皆是;而崇尚先天自然之力法者,凤毛麟角。正应了古人一句练功之格言:“从无入有皆如是;以有入无能几人”?故此,以现在修炼者的时髦之言语来论说“功力”二字的精义,将正统修炼和旁门、俗学之修炼的本质区别,剖析明白,以免习练者自误。已误者应自行按法纠偏了。

故知:久而内气、外形的刚发柔化之力度掌握得愈加细腻、诚密,可“分厘毫丝忽”无差,方能以柔用刚,顺其势、借其力。即或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时时处处恰倒好处,无过不及,几于中和的虚灵妙境。自能心在规矩中,神游规矩外。此皆“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之故尔。故能“发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故能“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则“应无不当”了。

自己平时修炼,也以“以柔用刚”之法行招用势,势如行云流水,生生不已,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转化清轻而灵,刚柔变化劲势方圆曲直分明。

以此动静转化清轻而灵,刚柔变化劲势方圆,曲直分明的功夫境界与人较技,施招入手神妙,可以进退自如,皆因人不能知我,而我能独知人。顺势借力,毫不着意。他意既是我之意;机在人先,形不妄动,他形便是己之形。故形无定势,意无专注,视正犹斜,视斜犹正,非斜非横,以正用奇,随高就高,随低就低,功夫修炼至此,可谓已通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真谛了。可谓修炼之真人尔。

功能至此,谓之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文体成、武备精的功德技艺双收之硕果尔。皆以贯气法的持久修养,结合攻防技法的修炼,内外双修之结果,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怎能丢弃内气功夫而不练,专习技击之技能,不知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术方法,而妄想功能大成,此乃水中捞月之劳,终乃一场空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