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卓娅:我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35年
许
卓
娅
我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35年
许卓娅
1951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澳门。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兼学前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的发展与音乐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现实社会中我国儿童与教师的人格健康问题与教育问题。主要研究成果: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心理学研究》等4项,出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专著、教材近70种,发表论文近300篇。教学与研究成果获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教育改革成果树勋奖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等奖等。
1985年,我在南京。那一年,我34岁,刚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学位,对追求成为一名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充满热情。就在那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开始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南京讲学。当时整个江苏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界,都已经掀起了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热潮。记得最早让我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就是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的廖乃雄先生。我觉得中国音乐教育界,是应该记住他,感谢他的!当时我所认识的这种音乐教育体系是怎样的呢?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进行创造性学习的。
创设有趣的情境
(该图引自《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988年,我在开封。这一年我刚刚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里教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老师。这年秋天,我获得了当时在中国音乐家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工作的李妲娜老师的邀请,前往河南开封参与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推广活动。在开封,我不但认识了李妲娜老师,而且还在李老师的鼓励下第一次和开封东棚板民族幼儿园的大班小朋友一起尝试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教学实践。因此,我还要感谢开封东棚板民族幼儿园的园长朱崇惠老师和该园那一届的大班小朋友。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真正开始了对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学以致用”的实践研究。
许老师执教“小怪物来啦”活动
1990年,我在北京。那时我参加了李妲娜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曹理老师在北京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培训活动。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艰苦而充实的课程,每日课后4—5个小时的笔记整理,让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又有了一些新的体验。在课程结束的那天,来自奥地利奥尔夫学院的沃尔夫岗老师、曼努艾拉老师和彼得· 库巴什老师三位专家坐在台上,邀请台下的学员提问和发表感想。最终还是李妲娜老师走到我面前鼓励我,让我在极端紧张的情况下说出了我的学习体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鼓励、支持下,将老师交予的音乐作品的“种子”(元素)培育成大树。这应该是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早、最朴实、最基本的理性认识吧!
改编后的教学流程图
(该图引自《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996年,我在美国。那年我45岁。这年年初,我前往美国堪萨斯大学进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该年年底,我便获得机会前往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第一次去参加全美奥尔夫音乐教育年会。在年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社区教堂儿童合唱团老师的分享:他通过教堂的合唱活动,改变了那个社区许多黑人孩子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改变了这些孩子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行为。这让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教儿童学习音乐的体系,更是通过音乐教育教儿童如何正确面对生活的教育体系。
2006年,我们在南京。那年我55岁。当时我们邀请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克利斯朵福 · 莫巴赫老师,他是一位在大学里专门研究和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专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教学活动是:老师给出一个情境,如“航海奇遇记”,让一些人用形体进行即兴表演,让另外一些人根据看到的表演用奥尔夫乐器即兴为其伴奏;然后请两个团队相互交换“主从关系”,即让乐器演奏的人进行即兴表演,让形体表演的人根据听到的音响为其伴舞。这种活动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要达成一种共同的愿景,团队中的同伴必须相互关注、理解和相互支持。
2008年,我们从上海经转去奥地利。这年暑假之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了一次奥尔夫培训活动,被邀请前来讲学的是奥地利奥尔夫学院的古云娜老师。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前往学习的团队第一次共同理解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循序渐进、小步距前进、关注并支持每一个学习者”,是一位奥尔夫老师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2003年到2015年的十多年间,我们团队经常前往美国参与全美幼教年会和奥尔夫年会。在这些学习的经验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凡是受欢迎的教学分享,无一例外都是遵循了“情境贯穿,循序渐进,老师引导,从模仿到创造”的教学原则。
许老师(前排左三)与美国著名奥尔夫老师古德金先生合影
2016年,我们在加拿大。那年我65岁。当时我们为了追随美国著名奥尔夫老师古德金先生,一行10位中国教师在炎热的暑假来到了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参与了一个专门为中国学习者举办的奥尔夫培训班。我们的课程包括歌唱、舞蹈、奏乐(竖笛、音条琴)、作曲、指挥和教学法。每天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课后还有家庭作业。我们在这里不仅体会到了非常精致的“循序渐进”小阶梯进阶教学设计,而且皇家音乐学院的奥尔夫老师用一张图表直接告诉我们奥尔夫学习的进阶大阶梯是:“模仿—理解—应用/创造—分析”。
奥尔夫学习的进阶大阶梯
游戏部分的使能目标阶梯
(该图引自《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千回百转……一直追求了将近40 年,我也从30多岁的小青年追成了70岁的老青年。但仍旧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又谁知“暮然回首”,真理竟在眼前的“灯火阑珊处”。
童心未泯的许老师
这几年,在我国的香港、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地,我和我的同伴们到处学习,如达尔克罗滋律动、教育戏剧、巴西战舞,甚至认真学习研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和延边朝鲜族民间社交舞蹈的价值以及传承状况……最终我们仍旧发现: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真正受欢迎的教学理论或实践体系,都在提倡同一种教学进阶模式:“模仿—理解—应用—创造性应用”。
因此,从我个人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习经历和体验来讲,节奏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乐器,仅仅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偏重使用的材料元素。如果说到原本,也就是奥尔夫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这便是:以追求人的幸福福祉为终极目标;以尊重学习者自主成长的身心规律为基本理念;以“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继承发展”为基本教学原则。
谨以这本学习心得《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奉献给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爱好者。希望能够给大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点思路。
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