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CAR-T:天价神奇疗法、唯一可治愈肿瘤的技术,能否成为人类攻克癌症的秘方?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在这几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投资者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数十数百亿的资金投入。通过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来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第一个免疫检查抑制点的成功,许多人开始关注到CAR-T技术,它正在成为下一个肿瘤治疗的具有爆发力的市场。
诺华和吉利德旗下的凯特制药的疗法最先获批,全球还有数百个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
但我们不禁要问,CAR-T真的有希望治愈所有的癌症吗?这项技术真的值得人们对其赋予这么高的期望?治疗过程中伴随严重的副作用,某些临床试验中还存在死亡案例,这项技术真的准备好了吗?昂贵的治疗费用,真的值得付出吗?
未来,我们应该对这项技术有哪些期待,又有哪些必须的认知?
神奇的技术到底是什么?
“CAR-T既是细胞疗法,同时也是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它是完全背离药物治疗的新技术。“Juno制药联合创始人Michel Sadelain这样表示。
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一种,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免疫系统下的一个个士兵。当人体的免疫系统收到攻击的时候,这些士兵就会出动去消灭入侵的病毒、病原体、以及发生癌变的细胞。
但除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病变的细胞外,人体内还有许多正常的细胞。免疫细胞在作用的过程中并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他们是如何甄别“好细胞”与“坏细胞”的呢?
细胞表面存在许多抗原,这些抗原好比细胞和细胞之间的“暗号”。T细胞正是通过这些“暗号”来区分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入侵者。
然而,肿瘤细胞是一群非常狡猾的家伙。
当T细胞过来让肿瘤细胞对暗号的时候,这些家伙有很多方法可以迷惑T细胞,让T细胞以为它们是自己人,逃避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没有了T细胞的威慑,这些具有不死性的肿瘤细胞将在人体内无限繁殖。
CAR-T细胞其实是T细胞和CAR(嵌合抗原受体)细胞的结合体。CAR细胞是CAR-T细胞的核心部件能够赋予T细胞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这就好比给了T细胞一副火眼金睛。
在CAR细胞的帮助下,T细胞军团将如虎添翼。新细胞能够识别来自肿瘤细胞的特定抗体。同时,当与肿瘤细胞结合后,CAR-T细胞内部的T细胞将被激活,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攻击。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CAR-T细胞还拥有额外的刺激区域,能够更有效的增强免疫应答。
通常,CAR-T细胞治疗的第一步是病人T细胞的提取,这一步骤也被称作白细胞清除术。这些T细胞将在体外进行基因改造,并修饰上CAR细胞,再在体外进行扩增。最后,这些改造后的细胞将被重新输入回体内,准备与肿瘤细胞抗战。
CAR-T如何力挽狂澜
基于免疫疗法的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上取得了成功。他们通过抑制肿瘤的逃逸机制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而基于细胞免疫疗法的CAR-T疗法则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捕捉能力,让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再上台阶。
CAR-T疗法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非常可观的缓解率,对94%的严重肿瘤显示出效果。这是非常让人惊喜的,因为大多数CAR-T临床实验招募到的患者都是在使用了其他疗法之后,没有应答的。
从疗效来说,CAR-T的表现超出了患者和投资者的预期。但凡事都有两面,CAR-T也有缺点。
Cellectis CEO André Choulika,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我必须要强调,CAR-T技术不是魔法。”
的确,CAR-T细胞在抵抗肿瘤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比如神经毒性和细胞活素释放综合症。
2016年,几家公司报告了在CAR-T治疗临床后期的几例死亡案例。这让我们意识到,这项技术并非我们呢想象的那样完美。
目前绝大多数的CAR-T疗法所应用的都是B细胞上的CD19靶点。目前所有领先公司的CAR-T疗法都是CD19,大部分应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比如淋巴瘤和白血病。
“一开始的结果太好了,CD19被快速的开发并推向了临床。”Celyad研发副总裁David Gilham谈到,“但正是由于这样快节奏的推进,使得研究缺乏良好的临床前模型,再加上非常严重的毒副作用,阻止了技术的继续前进。”好在由于样本量的积累,潜在机制研究的不断完善,相关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谁在做CAR-T?
诺华在2017年8月第一个推出CAR-T疗法,产品名称叫做kymriah。该疗法主要针对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临床试验中,83%的患者在三个月后出现了病情缓释,这些患者都是在标准治疗中没有出现应答的。
但与疗效并存的是毒副作用,49%的缓和在治疗过程中伴随强烈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这种副作用也是诺华的对手公司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死亡案例的原因。
比如,2017年3月,Juno就曾因为临床试验中出现了5例脑水肿死亡患者不得不终止实验,当时其实验进度要领先于诺华。
吉利德是第二个获批的公司,他通过收购凯特制药占领了市场先机。吉利德的疗法叫做yescarta,其针对的是另一种血液癌症,叫做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疗法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72%的缓释率,但总共有三人在治疗过程中死于副作用。
其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公司还包括Juno、美国的Celgene 以及Mustang Bio,比利时的Celyad,法国的Sevier(该公司于Pfizer合作进行)。
如何优化CAR-T治疗
尽管在临床试验中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并且还出现了死亡人数。尽管一些人在争论着种疗法是否值得冒险,但对患者而言,他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玩家正在改进CAR-T细胞,让治疗过程更安全。
Cellectis 是其中一家,这是一家法国公司,他们的CAR-T疗法叫做ucart19。这家公司已经与Sevier和Pfizer签署了授权协议。
Cellectis授权的是一个开关控制系统,只有在给患者注射雷帕霉素药物时,T细胞才能被激活。
在人道主义情况下,该公司成功的挽救了两名患有侵略性白血病儿童的生命,该疗法也随之进入临床 I 期阶段。
Bellicum制药是一家美国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类似技术叫做GO CAR-T,需要使用一种叫做rimiducid的药物才能够激活CAR-T细胞。
这只是一部分,Celyad是一家正在发展一种能够让T细胞自然杀死受体细胞的一种CAR-T技术。
“这是具有颠覆意义的,因为NKR-2结合了8种不同的配体,能够作用于80%以上的实体瘤和血液肿瘤。“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Christian Homsy表示,“我们正在进行行业内最大、最广泛的一次试验,总共针对了7种标志物。“
如果能够成功,Celyad的CAR-T细胞将完成人类医疗史上的一次壮举。因为实体瘤的治疗一直是免疫肿瘤学领域的一个挑战。其中主要原因是实体瘤中T细胞的渗透率低,同时在免疫环境中,肿瘤细胞能够逃逸免疫细胞。
蓝鸟生物是苏格兰TC制药的合作伙伴,这家公司同样拥有能够用于实体瘤治疗的CAR-T技术,他们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T细胞,叫做γδT细胞。
这种细胞的神奇之处就在与能够选择性的标记肿瘤细胞,不会对健康细胞进行攻击,能够有效的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
以上是通过调节T细胞来提升安全性,另一个策略则是通过CAR-T细胞与其他类型的免疫疗法相结合。比如将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作用,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逃逸机制,从而增加治疗疗效,并且降低使用剂量。
但是,这样的方法可能会让治疗成本再上一层,单是CAR-T和免疫抑制剂的价格都非常昂贵。
不过,我们应该积极的看待,技术成熟后,成本一定是会下降。三十年前,生产一克单抗或者蛋白药物可能要花几千美金,副作用也很大。而到了今天生产一克单抗的成本只需要100到200美金。
同样的道理,现在CAR-T的成本和价格都很高,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未来成本是会陆续降下来的。
利用异源CAR-T细胞,降低治疗成本
CAR-T治疗的费用一直在市场上受到争议,两款已上市的疗法价格分别是47.5万美元(诺华)和37.3万美元,这还不算治疗过程中的其他费用(比如住院、副反应用药等)。有专家估计,如果所有的费用算在一起,每个患者所花费的费用将达到150万美元。
如何降低成本?异源CAR-T治疗是目前呼声较高的一种方式。即从健康人体中提取到T细胞,这就使得细胞采集过程更偏流水化,省去了在每个病人身上单独采取的成本。
Cellectis 和Celyad 都在发展异源CAR-T细胞技术,这也使得两个公司间产生了一些摩擦。cellectis是第一个在临床试验中使用两种现成的CAR-T细胞,一种是他们授权给Servier 和Pfizer的,另一种则是异源细胞。
另外,Celyad的异源细胞仍处于临床前阶段,该技术已经给诺华授权。
这样的技术更快,也更便宜,但发展现成细胞技术仍然是“科学领域的挑战”。Celyad CEO Christian Homsy表示:“我在想异源CAR-T细胞是否能成为 真正的现成疗法。“他表示,”免疫学仍然有很多挑战需要去突破,比如制造、运输、存储等,必须要达到患者治疗过程的标准和规模。“
即便科学家克服了技术上的一些挑战,这项技术依然面临法规的要求。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国家之间,监管有很大的不同。
挑战是多方面的,技术也显然不是完美的,但CAR-T的面世给了许多患者新的希望。随着第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后续将有更多的产品面世。
细胞治疗可能成为下一个主流的治疗方法,但这项技术的门槛非常高。换个角度来看,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以及抗体治疗是这些年的三大技术产品,对多个技术同时掌握,才能做出高质量的CAR-T细胞。
因此,CAR-T公司要想走的远,技术储备上需要下硬功夫。
文|周梦亚
近期推荐
★ 1.8亿、3.13亿、2.5亿美金,全球顶尖的医疗AI基金是怎样做投资的?
★ 上线一月获软银投资,咕咚健康如何在上亿用户中寻找市场空白,研发运动与饮食解决方案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