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送给“禅友”的这副联语实在是妙!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文学家。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讳(嘉庆名颙琰),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邓石如生活在我国书法史上碑学兴起的清代中叶,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一统天下的帖学,而邓石如就是这种求变的践行者和集大成者。
平心而论,帖学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盛极一时的清初,书家太过忠实于前人手札、书信的原迹,忽略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从而渐渐走入靡弱和薄俗。碑学不囿于晋唐,不囿于赵董,不囿于行草和小楷,而能远追秦篆,次宗汉隶,在艺术上除了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之外,更加注重个性风格的融合,因而别具面目,风神各异。
作为碑学的开宗大师,邓石如在篆隶上的成就是震古烁今的。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藩篱,为清代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另一方面,他又以篆法写隶,佐以魏碑的骨力而独树一帜。
如这幅五言联墨:
琴伴庭前月;衣无世外尘。
就是邓石如隶书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取法于汉碑,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另又藏篆于隶(如“外”字的左部及“前”字的结体),显得古朴雄浑、圆实厚重。部分笔画(如“无”字的第一横、“尘”字的长撇和土字底、“月”字的长撇和横折处)还跳出了圆实的桎梏,融入方矩的变化,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跌宕多姿。
邓石如这副对联,不单书法造诣很高,其文学艺术性也是令人颇为赞赏的。这是他送给朋友“见源禅友”的一副小联,联虽小,但值得玩味。
首先,体现在一个“切”字。很多唱酬联,没有可读性,就在于“不切”,太过于赞美,不切对方身份,不符对方实际。这副小联,利用琴、月这类清耳醒目的意象,使得意境空灵清逸,颇见作者的性情,就宛如佛家的偈子,送给“禅友”实在是合适不过。
其次,在对仗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联以景语写实,下联则避开一般形式的正对,而融入了作者的主观判断。虽然衣和尘都是客观的存在,但此衣和尘,非彼衣和尘,实则是指朋友的心和精神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染和羁绊。倘若对之以“箫吹岭上云”,不难看出,实在是令人生厌了。
这幅五言联立轴,让我们切切实实领略到了邓石如作为书法和文学大家的熠熠风采。
(《书法报·书画天地》2013年第15期,原标题:藏篆于隶 见性在联——邓石如隶书五言联赏析,作者:谢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