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哪些习俗?这些禁忌千万要注意!
世徳 家居风水一点通
冬至,又叫“冬节”,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而对应的南半球,则是在冬至时白昼全年最长。
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冬至都会悄然而至,它是时年八节之一,我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时拜神祭祖的习俗,而且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足见冬至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的运转周期,测定出了冬至节气,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殷周朝时规定冬至的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在那个时候,冬至相当于春节。
后来虽然实施夏历,但冬至仍然排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称为“亚岁”。古人认为从冬至起,白昼渐长,天日阳气兴作渐强,代表着新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冬至也有与春节相似的习俗,比如祭祖、家庭聚餐等。
而冬至作为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开始隆重庆祝,是从汉代才开始的,唐宋时期广为传播并形成空前的高潮,后盛行于民间,流传至今。
伴随着无数的日月更替,春秋轮回,冬至流传下来了很多风俗习惯。在这其中,南北方人们的庆祝方式自然也是大有差异。
南方部分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延续着祭祖的习俗,人们把祖先的画像、排位等供奉在家中上厅,安放好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虔诚祭拜,以示对祖先的敬重。也有些地区会祭祀天神或土地等神灵,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和家兴。
广东人有冬至时“加菜”吃冬至肉的习俗,他们喜欢在冬至这天吃烧腊和姜饭。潮汕一带则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在客家人的观念里,冬至时分的水味最醇正,所以冬至酿酒已成为客家人的习俗。
杭州人则习惯在冬至时吃年糕,这个习俗从明末清初一直流传到现在。每年冬至人们都会依据三餐来做风味不同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就为图个年年长高的吉利彩头。
四川人选择在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性温滋补,可谓是冬日滋养身体的首选。湖南湖北一带的人们,在冬至当天一定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赤豆糯米饭,才感觉圆满。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甚为流行。汤圆做好以后首先祀神祭祖,然后阖家围坐在一起分食汤圆,取其“团圆”、“圆满”的寓意。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亦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都有在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沿路看到许多冻伤受苦的百姓,便用羊肉和驱寒药材做馅,将面皮擀得又薄又匀称,包成耳朵的形状,做成叫“驱寒娇耳汤”的药膳,施舍给贫苦百姓们。
以致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医圣的做法,在冬至时吃饺子,如此便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流传了下来。
忌嫁娶、搬家、开业等喜事:这些事按理来说都是要热热闹闹、大操大办的喜事,但是冬至本身是一个祭祖的节日,略带伤感和沉重。所以在这个时候办喜事,有些不合时宜,显得不尊重祖先。
忌探病:很多人想着冬至正好有空,就去探望一下生病的亲朋好友,表示一下问候关怀,奉劝有此计划的朋友打消念头。因为冬至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这个去看望仙逝之人的日子去探望病人,会让别人觉得你用心不良。
忌串门:冬至时,大家都忙着为祭拜先祖做准备,可能还要烧些纸钱之类的东西。如果你此时去别人家作客,就会让主人略显尴尬,再加上还要分神来招待于你,就更让人心生厌烦了。
防寒保暖:冬至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这期间,患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人往往会加重病情,“中风”人数增多。请提前做好御寒措施,选择保暖性能好、柔软宽松的衣物,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