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好懂 之阴阳五行(一)
第二章 阴 阳 五 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人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工具。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时非常流行,当时的学者普遍地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说理的工具,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现象。用哲学家的话来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方法论,方法也者,说得俗气一点,那就是思考的工具。
人类学家说,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会使用工具。人们为了做好工作,完成任务,总是选择使用合适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须先利其器”是也。
西医就有许多合适、趁手的工具:从最简单的听诊器、体温计到最复杂的CT、核滋共振。西医面对的是真实的人体,西医的工作就是观察,将人体观察清楚了,疾病也就诊断出来了。而听诊器、体温计、CT、核磁共振等就是用于观察的工具。
中医面对的却是虚拟的人体,无实体可供观察。中医只能根据四诊所得结果,在脑子里经过思考,然后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当然,这个思考过程,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规律的、根据一定的思维逻辑去进行推理。这个把中医诊断疾病的思路组织起来的工具,就是阴阳五行。
在了解了虚拟的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后,再来学习一下有关阴阳五行的知识,我们对中医的了解,将会更深入一层。
第一节 阴 阳
阴阳的概念,最初的涵义是很简单、直观的,它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阴阳的涵义不断引申,气候的寒热,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都可以用阴阳来表示。古代的学者观察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而且这正反两方面又是互相依存、互相消长的。于是就创立了阴阳的概念,用来解释这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关联,互相消长的现象。并进而意识到阴阳的对立与消长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自然界和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老子说:“万物负阳而抱阴”。《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种意识的反映。
古人为了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画了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把阴阳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画出来了,所以我们说阴阳就从太极图说起。
太极图中国人都比较熟悉,起码都见过。戏台上诸葛亮所穿衣服前后心位置上的那个图案就是太极图。(图一)那是一个园圈里边由一个S型曲线分成两个鱼形的图形,在上的白色鱼形叫阳鱼,在下的黑色鱼形叫阴鱼,在鱼头部分还有一个小园圈,那实际上是一个小阴阳鱼,表示阳中还有阴阳,阴中还有阴阳的意思(图二)。有的太极图上,外周还有一个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封爻图(如图三)。图四为太极图画法的示意图,取r为半径作园,分园周为64等分,取上端为阳(乾),下端为阴(坤),从乾位向左转过一等分,在半径上离园周1/32距离上作一与园周平行的线段,再向左转过一等分,在半径上离园周2/32距离上作一与园周平行的线段,以此类推,一直至最下端。再从下端坤位开始,向右转一等分,重复以上的过程至最上端。然后,连接所有线段,就会得到一条将园分为两部分的近似于S形的曲线。再将左下部分涂黑,就会得到一近似的阴阳鱼图案。所谓近似,是因为分园周为64等分比较粗糙,如果细分一点,分为128等分、256等分、512等分……最后就会得到一条将园分为相等两部分的园滑的S形曲线,这就是太极图。
图 一
图 二
图 三
乾
坤
图 四
从太极图的图形,我们可以推导出阴阳的一些基本属性。
一,阴阳是互根的,是互相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或者说阴阳是互相关联的,有可比性的:反映在太极图中,是阴阳鱼围在一个园圈中,园圈之内,才有阴阳,园圈之外,就无所谓阴阳了。我们对一些事物说阴阳,一定是指互相有关联的一对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男人和女人,可以分阴阳;人和树木就无阴阳可谈了。
二,阴阳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在太极图中,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白一点的为阳,黑一点的为阴。所谓在上的,白一点的,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讲法,是有关联的两个事物之间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一种比较而言。如无形与有形之间,无形者无色、清透,有形者有色、有物,所以无形属阳,有形属阴。轻清与重浊之间,轻清在上属阳,重浊在下属阴。清稀与稠密之间,清稀的浮于上属阳,稠密的沉于下属阴。等等,只有通过两事物之间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的比较,才能确定孰阴孰阳。
三,阴阳是无限可分的:阴中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这从太极图中可以直接看出:阴阳鱼的鱼眼就是一阴阳鱼图形,这就是阳中有阴阳、阴中亦有阴阳的意思。比如说白色属阳,但如炫白与次白比较,炫白更白一点,就属阳,次白比较不白一点,就属阴。又如黑色属阴,但如灰黑与漆黑比较,灰黑比较淡一点,就属阳,漆黑比较浓一点,就属阴。所以说:任何事物中都可以分出阴阳。通过比较,凡是偏向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偏向于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四,阴阳在总体上应该处于平衡的状态,一种动态的平衡:太极图中用S形曲线分割成相对平衡的两半,说明阴阳是互相平衡的。但S形曲线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所以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如果通过园心画相当于半径的线段,如图四,就会发现每一条线段上阴阳比例是各各不同的。而在总体上,阴阳又是平衡的。说明任何事物中的阴阳都是处于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变动、互相渗透,而在总体上又是处于平衡之中。
五,阴阳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会向着各自的对立面转化:阴阳总是处于不断的互动之中,阴阳之间的比例亦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图四所示:园心至乾卦所在的线段,全为白色,表示纯阳无阴。但转过一卦,便有了一分阴气,少了一分阳气。再转一卦,又增一分阴气,又少一分阳气。如此一卦一卦转过,阴气一分一分增多,阳气一分一分减少。到最下方坤卦的位置,就成为纯阴无阳了。同样的道理,坤卦所在的位置,为纯阴无阳,经过不断的转换,亦有可能至乾卦的纯阳无阴。不仅是乾、坤这两卦,任何一卦都是一样,只要有转动,就会有变化。所以说阴阳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以上所说的阴阳之间的转换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阳变为阴或阴变为阳,都是一步一步逐渐变过来的。在实践中还会碰到阴阳突然转换的情况,一般是在阴之极或阳之极时,突然由阴转为阳或由阳转为阴。这就是所谓的:“阳极必阴,阴极必阳”。乃是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
以上所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关于阴阳学说的一些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先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古人就是利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对于生活中和生产中碰到的不明事物、突发事件、疑难现象等等,都是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进行解释的。在中医学中,古人为了解释人体中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很自然的就会引进当时习惯使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说理的工具,从而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所以《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插图无法上传,后篇中想法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