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地名小考(连载七):桃花屯—长庆寨—长庆屯
樊英民,1947年生,山东兖州人,退休前供职于兖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著有《兖州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兖州历代碑刻录考》(齐鲁书社2013),点校整理《菉绮阁课徒书牍》(《新美域》专刊2008)、光绪《滋阳县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另有《牛运震空山堂文集诗集笺证》《颜伯珣诗集校注》待刊。
7、桃花屯—长庆寨—长庆屯
今属王因镇的长庆屯,历史上曾名桃花屯、小屯、双杨桥、长庆寨、樊家屯、三界首等,演变相当复杂。
兖州学者牛运震的《空山堂文集》卷五有一篇《乙卯春游记》,作于雍正十三年(1735)。文中写到城南的一些村庄,有:二十二日,同五弟骑出南门,过刘岗……到南村……过大榆树,遂上堤……南行及桃花屯……
按牛氏的家是城内南门里钟楼街,他“出南门”、“过刘岗”后到的“南村”,一定是今天的牛家楼村,那里本是牛家的庄园。“过大榆树”, 即今大雨住村,已见前说。因此牛运震从大榆树上河堤,“南行及桃花屯”,这桃花屯就是今长庆屯,应是不错的。
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叙泗河,说“流经泗水桥,又经樱桃园,到刘家岗、小屯、大榆树各村东,出县界”。其中的樱桃园即今南门外营房村,但在刘家岗和大榆树之间的那个小屯很奇怪。这两个村之间现在有马家桥村和牛家楼村,并没有小屯村;小屯村其实就是长庆屯村,《兖州县地名志》就说长庆屯“初名小屯,后改今名”;据村中耆老回忆,在某碑刻上也见过小屯村之名。《滋阳县志》的记载,当是弄错了两村次序。
长庆屯虽然距兖州只有十多华里,历史上却并不属滋阳县。清《滋阳县志》的《建置志》里没有长庆屯。
长庆屯在清代属于邹县。但清康熙时的《邹县志》所载西木社,其中有长庆屯附近后来属兖州王因镇的侯家营、郭家营、韩家堂、西疃店(今店子)等九个村庄,其中也没有长庆屯;光绪三十三年的《邹县乡土志》所载施村社所属十六个村也没有长庆屯。该社有桲椤树、耿村(今道沟)、钱家村等,前两村与长庆屯隔一条泗河,后者相距不足二里。
光绪《邹县乡土志?氏族》,有“樊氏……居施村社长庆屯”的记载,这是长庆屯清代属邹县的根据。《孔府档案选》里,民国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孔府向长庆屯酒坊所出示的晓谕:“……承请滋阳县公署查照并发给该佃户手票收执……”,是民国间长庆屯属滋阳县的根据。而在滋阳县《1913年行政区划》北辛王社、南砂堆社和马青社这些今长庆屯周边社里,都未记长庆屯,说明民国二年时长庆屯还属邹县。那么改属滋阳应是民国十三年(1924)前不久的事。在滋阳县《1935年行政区划》,在六区“乘丘乡”中就有了“长庆”二字。但《兖州县地名志》记店子、钱家村、桲椤树等村时,都说是原属邹县,1948年划归滋阳县。那为什么长庆屯在1935年就属于滋阳县了?此不可解。
地名志在长庆屯条下说:本村……因明代种有曲阜衍圣公府祀田,初名小屯……过去因兼有邹、滋、曲三县土地,每年赴三县纳粮,称“三界首”……
三界首,可能就是为什么邹县和滋阳的县志建置志都没记载此村的原因。这有点类似于人文地理上的“飞地”现象。但是否确是如此还有待探讨。
村名从桃花屯、小屯以及樊家屯(见地名志)还有双杨桥(据说见碑刻)向长庆屯的转换,与咸丰年间的修筑围墙寨门有关。地名志说:“清咸丰二年(1852),士绅为抵御捻军侵袭,修筑了土围墙,建有四座寨门,门额镌‘长庆寨’三字”。我猜想,四个寨门的门额,不一定都是“长庆寨”三字,很有可能像“东曰宗鲁、西曰襟济、南曰延薰、北曰拱极”的兖州府城那样,四个门额各是两个字的吉语,“长庆”只是其中之一,后来便取其并加上“屯”字,成了现在的村名。
又,长庆屯村史存海老先生曾口述过长庆屯历史情况,他说四个寨门上文字:北寨门是“北望郡城”;南寨门是“南连邹峄”;东寨门是“东临泗水”;而西寨门却是“长庆寨”, 还有“永宁门”和“仁里”。 这就很奇怪了,我想西寨门一定也有一个四字的匾额,长庆寨和永宁门,或许还有仁里门,只是各个寨门的名称。可惜现在已无人能知其详。
文革初期有改村名之风,长庆屯周围的如钱家村改为前进,寺上改为向阳,魏家庙改为建华……此村只是去掉了屯字,这就是直到如今人们还习惯称长庆的原因。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刊于《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