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浦江,详解郑氏九座牌坊,感悟什么叫“一门尚义,九世同居”

在金华浦江县,有个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江南第一家”,以其“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门风闻名于世。所以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冬天,我仍然慕名而来。或许也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游人不多,整个古镇显得格外安静。

如果从正大门走,老远就会被一列建筑吸引,这就是“江南第一家”最具代表性的“牌坊群”了。九座牌坊相隔不远,依次矗立在古镇前,这样的规模似乎在国内都不多见。

九座牌坊暗含郑氏义门九世同居之意,分别写着“江南第一家”、“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九世同居”,每个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牌坊群的第一坊“江南第一家”:位于路边的广场上,广场周边环境舒适开阔,相信平时不会缺少到这里嬉戏的孩子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牌坊群的第二坊“孝义门”:因为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最后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然后我也联想到如今的“郑宅镇”,相信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牌坊群的第三坊“三朝旌表”: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

牌坊群的第四坊“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

牌坊群的第五坊“恩德”: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而在江南第一家,尤其显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郑家人也一直遵循着“厚德感恩,择善而行”的祖训。

牌坊群的第六坊“麟凤”:古人有云“麟凤龟龙”,释义为:四种古人认为有神灵的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粗粗回忆,好像在郑氏宗祠里,也有相关的牌匾,只是走马观花,现在已经忘记其确切的出处。

牌坊群的第七坊“取义成仁”:它的故事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相传在宋朝,郑氏有郑德珪和郑德璋两兄弟。弟弟郑德璋是武官,性格豪爽、刚正不阿,难免得罪势利小人,终于被污陷判了死罪,要被押到到扬州问斩。哥哥郑德珪当年是龙游县丞,得知此事,赶紧收拾行装往扬州赶,准备代弟弟去死。弟弟郑德璋到达扬州时,发现哥哥已经冤死在狱中,非常伤心。负骨归葬后,弟弟郑德璋为哥哥整整守墓3年。

哥哥郑德珪过世时才41岁,正值壮年。他抛开一切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弟弟的生命,体现了兄弟之间的“义”。弟弟郑德璋从此以后下决心要治好这个家。他给家族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立了乡亲邻里之间的联防武装,确保了人们生活安定;二是为教育下一代,开办了学校———东明精舍。之所以他们最让民众推崇,除了自身的表率,作福乡里也是其因吧。

牌坊群的第八坊“礼部尚书”,背面书“大宗伯”:郑氏义门在宋元明三朝的三百多年里,子孙满堂,共出仕官员173人,而职位最高的就是礼部尚书郑沂。郑沂生于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是郑氏义门同居八世祖。

牌坊群的第九坊“九世同居”: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牌坊上面的九狮图,其寓意正是“九世同居”。在造型上,既有苍劲威武的雄狮,也有慈祥可亲的雌狮,还有生龙活虎的幼狮,呈现出九世同居的和乐氛围。

有趣的是九座牌坊虽然建筑风格有些相似,建筑材料却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大概和它们的来历也有关系。其实它们最早是分散在郑宅镇各个村落的,后经当地部门规划,才将镇上颇为典型的牌坊集中在古镇入口处,形成这里独树一帜的风景。

在牌坊旁边的草坪绿意葱茏,即使下雨,气温也略显寒冷。依稀可以看到大字上的灯带,相信这里的夜景也是挺漂亮的吧,可惜在浦江逗留的时间有限,只能期待下次再来了。

如果也想到“江南第一家”打卡,自驾的话,导航即可。景区边上有停车场,倒不一定非得在牌坊群这边进。

公共交通:

杭州南站到浦江,再坐车到西站有直达郑宅的车。

各地坐火车至义乌火车站,坐公车到浦江南站,再坐公车到西站,西站有直达郑宅的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