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圆圆元宵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现在城市到处是灯展,庙会……

比如5000万盏自贡花灯绽放的武汉欢乐谷“奇幻灯光节+打铁花”。

汉阳区举办的“2017年民俗文化闹元宵大型文艺演出”。

汉口里庙会。

武汉园博园的“金鸡迎盛世,花灯炫园博”的主题花灯会。

武汉客厅2017民俗文化节。

“爱在社区,梦圆中华”为主题的百步亭元宵灯展。

还有木兰花海乐园梦幻灯光节,

云雾山梦幻嘉年华,

清凉寨景区元宵灯会,

木兰湖畔舞狮子,

锦里沟龙灯+篝火,

……

元宵节闹的是如火如荼!

但是转遍了大街小巷,依然还是怀念儿时老家的灯会……

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初八,村里最宽敞的一处地方就占满了喜气洋洋的村民,中间场地由几户头人负责将铜锣、大鼓、龙灯、狮子,还有成箱成箱的衣服等等拿出来,开始新一年的元宵节准备。那衣服只在电视和戏台上看过,描龙绣凤的,金光闪闪,五彩缤纷。据老人说,以前村里还唱高跷戏,这些都是戏服。虽然已有近30年没再回去,但是那些衣服上精美的手绣非常清晰地印在记忆里!

回想起来还是那时热闹,家家户户大清扫,然后家中用早已准备好的艾草进行烟熏,人人沐浴更衣,哪怕是长年瘫痪在床的人。

我们老家年年舞狮子、玩龙灯(一条男的玩,一条女的玩,有的地方女人是不能玩龙灯的,吃酒也没有女人的份)、划采莲船(坐船的一般都是当年过门的新媳妇)。以前是走遍整个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村),从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吃饭出发,到天黑才回,玩三天。每天累的够呛。全小队(即现在的组)年满十八岁――五十岁的,无论男女,必须玩,定人定位。

从正月十三下午狮子上庙开始到正月十五夜晚转钟,连续玩三天,中午饭都是各自在外村找自己的亲戚家吃饭,没有亲戚的人就在玩过一个村子后在村与村之间的小道上分着吃人家送的过年礼包,如饼干,京果,琪玛酥等等。那逶迤在田间地头的一红一绿两条长长的龙灯以及穿着节日盛装的村人组成一副绝美的节日风景!

十五的凌晨,家家户户就会争先恐后地起来做年饭,吃完年饭后天也渐渐亮了,然后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分别结伴上坟,新绿的田野被盛装的大人小孩以及震天的鞭炮和礼花弄的一片生机…不过听说有的村庄,吃年饭姓氏不同时间不一样,比如姓王的大清早,姓高的中午,姓熊的半夜。

而且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每晚轮流由两个年轻的小伙值班,沿全村敲锣打鼓,形同过去的打更。遇到同村有新婚的夫妻会特意在他们窗前卯足了劲敲打,被吵着的人不但不会生气,还会有种被祝福的喜悦!

每天早上集合,也由锣鼓进行通知。晚上的声音一般都是慢悠悠的“叮――咚――”一短一长两声,声音沉闷而低长;集合声则比较短促、密集,有些清脆。

每到一个村庄,只要有玩狮子的,都会远远地在村口拉起一支锣鼓队进行迎接和欢送。

这种迎接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无声的挑战。等两支锣鼓队碰头的那一刹那,双方会全力以赴地将精神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活计上,按照各自的节拍敲打,哪方先被对方的锣鼓声乱了阵脚,哪方就算输了。双方虽然不会为胜负大打出手,但是各自会将这本帐记到来年的再次相逢。

我们村不愧是玩龙灯的,有时锣鼓队里甚至有不到十岁的小P孩,但即使这样,对垒十几年从没输过,而且那些一脸稚气又老练十足的样子往往比龙灯更吸引人的眼球。

只到正月十六,村子里仍然热闹非凡,大大的场地上堆满了从各村收到的各式各样的礼物,每家按照人头都可以领到一份,东西不一样,价位不等,但是没人去计较多少。

然后,这届的头人会将所有东西进行清理入账,再分别转交给下一届的头人。这样元宵节才算圆满结束。

农人休息两天,到正月十八就算年过月尽了。我们那里有一句俗话,“年过月尽,各找事混”。这样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了……

但是后来由于麻将的冲击,加上到城里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等等原因,农村的灯会也逐渐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仪式,不再到外面走村串户了,只在本村玩玩。

但是经过多年的物质积累,人们忽然觉得精神生活好像差了什么,特别是那些从农村走出去发财致富的人,即使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房有了自己的车,孩子也成了城市人,但是因为对故土的那份执着,仍然想在正月十五这几天感受一下乡村那浓浓的节日气氛……

加上这几年,政府大力鼓励传统文化的复苏,于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灯会又红红火火,五彩纷呈地开展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