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荀派”艺术的云中巧燕——耿巧云
在当今京剧舞台上的花旦演员当中,有一位佼佼者,她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的开山大弟子,更被老师誉为“自己艺术生命的延续”。她就是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荀派”名家耿巧云。
耿巧云,1964年出生于青岛。她的父母并不懂京剧,也从未想过让自己的女儿去学京剧。但是冥冥中她却注定要与京剧结缘。1973年,正在青岛济宁路小学上学的耿巧云被老师带去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面试。二三十个孩子挤在一间屋子里,对着几个陌生人轮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经过一周的集训,九个孩子留了下来,耿巧云便是其中之一。她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国戏曲学校的老师专门来青岛选拔学戏的苗子 。就这样,9岁的耿巧云坐着火车进了北京,从此,她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戏曲学校的学习期间,耿巧云由于天赋优越、嗓音甜美、勤奋好学、尊重师长,而深受戏校老师的喜爱和重视。耿巧云先后得到了张逸娟、张正芳等一众名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习,使她很快成为了戏校的一名“尖子生”。
1976年.耿巧云和几十个同学一起,跟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老师.学习表演《卖水》这出京剧剧目,这也使得她能够有幸能与自己崇拜已久的偶像有了零距离接触。学戏期间,不满12岁的耿巧云,被刘老师认定是一个条件很好的花旦“苗子”。不仅在大课上悉心教导,而且课下也是经常单独给她开“小灶”,这为耿巧云的花旦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17岁的耿巧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时正逢青岛京剧院来京挑演员,家在青岛的她回去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是刘长瑜实在是舍不得让这么个优秀戏曲人才溜走,在她的极力推荐 下,耿巧云被分配到中国京剧院,成为了刘长瑜的第一个学生。从此,她与京剧名家刘长瑜之间开启了数十年深厚的师生情谊。
进入中国京剧院后,刘长瑜不光将自己的艺术无私地传授给了耿巧云,还专门让她为自己配戏,使她能够在演出中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通过演出中的逐步积累,让耿巧云渐渐领悟到一个好 的戏曲演员,从不以个人的技巧来取悦观众,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此后她所饰演的人物总是感情真挚、绘声绘色、细腻诗情、满台生辉。老师刘长瑜为了让她能演好《红娘》,还主动把她推荐给有“活红娘”美称的著名荀派花旦宋长荣学艺,让耿巧云通过不同风格技艺的学习,来提高丰富她的舞台演出技巧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耿巧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逐渐开始崭露头角,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的时候与袁世海、高玉倩、刘长瑜、孙岳等艺术前辈同台演出京剧《红灯记》,与老师刘长瑜前后扮演李铁梅,一时传为佳话。尽管此后耿巧云饰演过许多角色,但她感情最深的角色依然是《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因为这个角色形象是恩师刘长瑜倾尽心血,精心塑造出来的经典代表,她将对恩师的情感也深深地融进了角色之中。
1991年,在刘长瑜老师的激励下,耿巧云凭借自己的拿手戏京剧《卖水》中的精彩表演,一举荣获当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最佳表演奖”旦角组榜首。
1996年,耿巧云进入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进修深造。使她在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对她今后的艺术生涯可以说影响深远。
2001年,耿巧云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丰收年。这一年里,她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中,再次以《卖水》夺得了一等奖。并凭着《卖水》、《红灯记·回家》和自己代表作《女驸马》的出色表演,如愿囊获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众多荣誉光环的映照下,耿巧云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怀着一颗对戏曲感恩的心,默默肩负起京剧传承的重任。早在2003年她就开始尝试,通过电视来为大众教授京剧唱段,她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边讲边唱的示范,收获了荧屏前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耿巧云更是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弘扬京剧文化,为了能更好的推广戏曲,她放弃了很多舞台表演的机会。在和她互动教学的学生当中最大的有六十多岁的老先生,最小的才四岁半,她在演出时,只要有机会,就带着学生上台演,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戏曲表演中来,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京剧、热爱京剧。
(湖北卫视戏码头)